这个免责声明,LINUX基金会颇有微词,声称违反了GPL协议,不过奇点通过100万美元的会员捐款让基金会视而不见。
又不是我们的问题嘛,是技术问题,这样的情况一般也是不会出现的,也许永远不会出现,而且绝不会出现在个人用户身上。
当然,有人可以拿去逆向修改后重新开源,但是这需要海量的时间。
另一方面,则是条件开源层。
这相当于LINUX广场上的合作摊位,包括了昆仑UI、开发者工具包SDK、电容屏触控算法、TD-SCDMA基带优化代码等核心自主专利和合作授权专利清单。
这些技术通过IPC通信调度,隔离了GPL层感染,并有一套DSP协处理器的IPC加速方案。
其中昆仑UI框架代码和SDK可以免去授权协议流程,个人和软件开发者下载免费,厂商每设备0。5美元,并需同意分成协议框架:应用商店收益由MS层统一抽成20%。
其他技术需签约获取。
有了昆仑UI,全屏智能机又能变成“昆仑全屏智能机”。
可以说,在制造昆仑手机这方面,奇点没给外界留什么门槛。
但性能上有门槛。
作为奇点的合作商,能够针对完全开源层的底层框架做出更优秀的产品,并且这份技术清单还在不断扩大。
除此之外,还有完全不公布的战略闭源层。
这里面除了MS层目前为应用商店协议,还包括了一些不便对外公布的,独属于奇点的黑科技。
比如电池“续航”算法。
明明只有50%电量,但显示会在60%左右。
最后20%电量掉得特别慢,其实就是偷偷降亮度,关闭GPS。
充电到80%时显示90%,用户会觉得奇点的充电技术非常牛逼。
又比如JIT编译器。
程序在运行之前,就已经被完整地编译成CPU能直接看懂的“机器码说明书”,下次再遇到这段“热点代码”,CPU就不再需要翻译官现场翻译了,而是直接执行已经准备好的、优化过的机器码“说明书”。
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经常运行的程序打开会特别快。
但是不常用的程序刚启动时,JIT还在“观察”阶段,大部分代码还是由慢速的解释器执行,而且由于JIT会偷偷地监视该代码的使用频率,会比正常情况下还慢一点。
但用户会产生错觉,觉得手机平时打开程序好快。
又比如动态内存压缩。
手机会在把后台一分钟以上的APP变成压缩数据,给手机实际省下一些电量,但一分钟后切换程序时会发现已经重启。
用户会觉得手机又快又省电。
这些黑科技,都是有负面效果的。
这里面的技术含量不高,复制成本也不大,昆仑事业群能想到,是基于长时间对系统讨论产生的对使用者感受的理解。
这些东西,奇点不会作任何的宣传,不做任何技术溢价,只会默默地让用户感受到。
用户会理所当然地觉得:这就是系统源头厂家的技术含量。
当然,这些技术都融进了“性能模式”、“续航模式”等选项,可以手动关闭。
为了与客户建立长期信任,奇点是不会欺骗客户的,只会赋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