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她在灯下抄写《春秋》,朱笔圈出帝王之错,笑着说:“史官不在朝廷,在人心。”
-她抱着《执灯录》补遗,站在讲台上对孩童们说:“记住,不是为了恨,而是为了不再被骗。”
-她在他昏迷前握住他的手,轻声道:“若有一天你忘了我,也不要紧。只要你还在写,还在唱,还在醒着……我就还在。”
泪水无声滑落。
他抬起头,眼中不再是茫然,而是某种深沉的清明。
“我不是忘了她。”他低声说,“我只是……不敢想起。”
因为一旦记起,就必须面对那份痛??她为天下燃尽自己,而他却连她的名字都无法完整拼出。这份愧疚比失忆更沉重。
岭南理事递上另一物:一本泛黄笔记,封面写着《醒灯谣?初稿》,扉页有娟秀小字:“赠知白,愿此曲伴你长夜不孤。”
沈知白指尖抚过字迹,忽然笑了。笑声起初微弱,继而放纵,带着哭腔。
“我想起来了……我们都想起来了。”
---
三日后,执灯塾联合会在渔村召开紧急会议。
各地代表乘船而来,齐聚临时搭建的竹棚。沈知白坐在中央,虽仍虚弱,但言语清晰。他讲述了那段被掩埋的历史:
“‘愿种’最初并非恶念,而是百年前一场大疫后,几位大儒与方士联手所创。他们想用‘梦引术’让百姓忘却战火与饥荒,换取片刻安宁。可权力一旦掌握梦境,便不愿放手。朝廷借‘安魂坛’控制思想,少林曾一度协助净化‘忘忧尘’,实则成了共谋。直到苏挽晴发现真相,开始秘密编写《执灯录》,唤醒一个个沉睡的灵魂。”
众人静默。
川蜀女医者起身问道:“那现在呢?‘愿种’虽灭,怀念却起。长安那边已在暗中培育‘忆梦籽’,我们该如何应对?”
沈知白站起,望向大海:“不能再靠一个人燃烧自己。我们要建立‘醒言体系’??让质疑成为习惯,让记录成为日常,让每一个普通人,都能成为执灯者。”
于是决议诞生:
1。在全国设立“记忆驿站”,收集复苏者的口述史,编纂《百年人间录》;
2。推广“鸣心lantern”升级版,加入语音录入功能,允许人们将重要记忆存入音匣,定期播放;
3。启动“灯种计划”??选拔青年才俊,赴各地执灯塾轮训,成为新一代讲师与守护者。
会议结束当晚,沈知白再次登上小舟,吹响短笛。
这一次,笛声不再孤单。远处海岸,数十盏“鸣心lantern”同时亮起,乐声应和,形成一道环形声波,直冲云霄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海底深处竟传来回应??那是地脉共鸣,如同大地在苏醒后第一次心跳。
老教书先生激动得老泪纵横:“这是‘醒途阵’的完整形态!《执灯录》预言过??当万千灯火同频,天地自会回应!”
---
然而,长安废庙中,面具人亦察觉异动。
“南方有音潮升起。”黑袍人禀报,“频率与‘执灯之音’一致,强度远超以往。”
第三人冷冷道:“既然他回来了,那就该收网了。”
面具人起身,手中铃铛碎片猛然捏碎。“启动‘怀渊计划’。放出第一批‘忆梦籽’,目标:江南孤儿院、雁门老兵营、川蜀灾民安置点??那些最痛的地方,最容易生根。”
“可若他们抵抗呢?”
“那就让他们梦见幸福。”面具人嘴角扬起,“梦见父母健在,儿女绕膝,战争从未发生。幸福是最温柔的牢笼,比恐惧更难挣脱。”
烛火熄灭,三人身影消失在黑暗中。
---
一个月后,江南执灯塾突接警报。
多名儿童连续梦到同一场景:母亲微笑唤他们回家,屋内饭菜飘香,墙上挂着全家福。醒来后,孩子们哭着说:“妈妈从来没做过饭……可梦里好真实。”检测显示,空气中出现微量新型孢子,结构类似“愿种”,但载体为“情感记忆”。
沈知白立刻赶赴现场。他走进一间宿舍,见一名小女孩蜷缩床角,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灯。
“你梦见什么了?”他轻声问。
“我梦见妈妈没死……她说对不起,不该把我送去执灯塾……她说外面太危险,不如活在梦里……”女孩抽泣,“可我知道那是假的……因为我写了字,每天写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