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到又一个秋高气爽的时节,水到渠成,这桩事便定了下来。
没大操大办,只在山脚下的老宅摆了几桌,请了村中相熟的邻里乡亲,热热闹闹了一回。
酒席备得丰盛,姜明还特地多做了一桌,菜色与主桌无异。
趁着前院人声鼎沸,他独自端了食盒,沿着那条通向后山的小径走去。
半晌才空着手回来,肩头带着一星半点山里的露水气。
这般隐秘的事,他自以为做得妥帖。
只是,姜义瞧见了,也只当没瞧见。
直到月上中天,院里热闹散尽,只余父子二人,茶香氤氲在夜色与虫声里。
姜义慢慢捻着茶盏,像随口说话,却在指节轻轻叩着石桌时,把话头拐到了生儿育女上。
“明儿,你与秀儿修为都不浅,子嗣之事……不必急于一时。根基稳固了,对你们,对那孩子,皆是好事。”
声音被夜风吹得有些散,落在耳里,却带着过来人的分量。
修行人的子嗣,与凡人不同,牵扯甚多。
姜明手中茶杯微微倾着,月光碎在茶面上,他静静听着,神色如水。
待父亲说完,他才摇了摇头。
多年里,这是头一回,他如此明确地回绝了父亲的话。
“爹,此事……顺其自然。”
语气依旧温和,却有股不容置喙的劲道,“孩儿自有分寸,还望爹信我。”
姜义抬眼去看,只见那双眸子沉沉如古井,半点波澜不显。
他原本就没打算逼迫,如今听了,也只是点头,将那杯微凉的茶水一饮而尽。
“罢了,你既有章程,我便不多嘴。”
话虽如此,不知为何,他还是在儿子平静的声音里,嗅出一丝……急切。
那味道淡得很,却像风里夹带的桂香,转瞬即逝,却叫人记住了。
院子里落叶还没被风扫尽,晚秋的天色便沉沉地压了下来。
姜明如今的道行,虽还未至炼精化气、伐毛洗髓的境地。
然那缕神魂,早被淬得如秋夜最澄明的月光。
一照之下,自家这副皮囊里里外外,了若观火。
体内精气的涨落,如掌中纹理,操纵起来,比常人动根手指还轻巧。
婚后不过月余,金秀儿身上的细微变化,便瞒不过这院子里眼光锐利的一众人。
她那腹中,多了一线微弱却坚韧的生机,像风中豆火,摇曳而不灭。
这般月份,换作外头的名医,捻着胡须把脉半日,也不过说一句“气血稍有浮动”,断难窥破其中端倪。
可在这姜家小院里,一众神魂明旺之人的感知中,那点新生的气息,清晰得如夜色里的一星灯火。
最是欢喜的,自然是柳秀莲。
自从察觉此事,她脸上的笑意就没消过,从早到晚脚底生风。
也不管俗世安胎的法子对修行人合不合用,先一股脑儿张罗起来。
灶上煨着的汤药,从天亮到天黑香气不绝;
金秀儿屋里的床褥里外换了个遍,说是要软和些、睡着才稳;
连走路说话都不自觉地轻了三分,生怕惊了她那宝贝大儿媳。
这股热乎劲儿,倒叫金秀儿哭笑不得,心底却暖烘烘的。
姜义嘴上不提,练功时那双眼却总会不由自主地瞟向东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