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8章
李干记得清清楚楚,从连续急转弯到遇险,再到通过这段连续急转弯山谷,前前后后是18个急转弯。
他注意到,18个急转弯长度约18公里,他通过的时长是7分钟。
从进入急转弯路段到飞出来,他一共进行了97个操纵动作。
无疑,无论是飞行时长还是操纵动作数量,都是非常高的要求,是不适合在部队推广的。
李干就是空军部队飞行技术里的一杆尺子,他是屹立在巅峰的那个人。
穿越娜拉山谷18弯的时候,他感到了吃力,那么就说明当前的办法是绝对不符合推广标准的。
必须要在其中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平衡点。
此外,李干还注意到一点,在穿越山谷的时候,无线电是失效的,层峦叠嶂的山峰挡住了信号的传输。
换言之,战机在穿越娜拉山谷过程中,不但和基地暂时失去联系,彼此之间的无线电联络也会受到影响。
解决办法也很简单,在山谷两侧的山上架设无线电中继通讯站进行补盲。
此时,李干距离娜拉山谷的西端出口还有一百多公里。
最多十几分钟,他就能飞出娜拉山谷。
他看过卫星拍摄的地形图,前面不远是一个L型的拐弯,过了这个拐弯后,便是一路顺畅直至西端山口的。
但是,李干并不知道,西北边防部队在L弯的两侧山上部署了战术雷达和防空部队。
从战术地形学来看,要防止敌人利用娜拉山谷潜入境内上千公里,L弯的位置就是门户。
守住了这里,就守住了娜拉山谷。
在两侧山上部署防空部队,哪怕是蚊子,都飞不进山谷。
显然,西北边军在这方面是极为精通的。
边军长年累月驻守边疆,几次对外用兵更是以边军为主,他们的作战素养是极高的。
尤其是陆军中的边军,只要是再次对外用兵,李干的首选就是他们。
当前有一个问题,部署在娜拉山谷L弯两侧的陆军防空部队是新组建的,他们还没有接入战区的作战体系。
因此,李干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。
其次,歼-35是隐身战机,而L弯的陆军防空部队的雷达是朝西部署的,根本没有发现歼-35的出现。
最后一点,歼-35上面搭载了敌我识别器,却因为L弯两侧的陆军防空部队还没有接入作战体系,彼此之间并不能进行自动敌我识别。
敌我识别器的工作通常是主动的,通过无线电信号来彼此验证身份,避免误伤。
就这么的,李干并不知道前面有陆军防空部队,前面的陆军防空部队不知道有自己人的飞机自从后面飞过来。
当李干驾驶01号歼-35飞过陆军防空部队的倒数第一个阵地后,整个防空部队的警报大作!
值班的高射炮阵地立即朝01号歼-35发射了密集的弹幕。
哪怕防空导弹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,也不代表着高射炮失去了用武之地。
相仿,在近距离低空防空上,多管中小口径高射炮仍然是中坚力量。
陆军部队大量装备了4管25毫米高射机炮,以履带式底盘为主,也有部署在永固式阵地上的型号。
这种机炮能够在1秒钟之内发射50发25毫米炮弹,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,在目标的前方布下拦截弹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