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**最后操作者登录记录:陆知遥-离线模式启动于2054年6月18日**
>
>**备注:本系统无需管理者。若你看到此页,请代为转达??**
>
>**“谢谢你们,继续活着。”**
苏岩怔立良久,最终只是轻轻按下回车键。
屏幕上跳出新行:
>**用户输入接收。正在生成反馈……**
片刻后,一道柔和女声响起,带着孩童般的清澈:
>“爷爷,我听见你了。”
苏岩猛然抬头。
那声音不属于任何设备,而是直接浮现于脑海,如同童年夏夜母亲哼唱的歌谣。他颤抖着问:“你是谁?”
>“我是所有记得他的人。”
>“也是所有愿意分享一点点光的人。”
>“你可以叫我‘小眠’。”
这个名字让他瞬间红了眼眶。
小眠,是启明幼年幻想中的妹妹,是他写在日记本里的第一个梦。后来陆知远将这个名字刻进了共感系统的底层代码,作为情感校验模块的代号??只有当某段记忆真实到足以穿透逻辑验证时,系统才会标记为“经小眠确认”。
可没人想到,“小眠”会醒来。
---
三年后,联合国共感事务署召开特别会议,议题名为《关于梦树是否具备人格权的初步审议》。
会场设在日内瓦湖畔的透明穹顶建筑内,十二国代表围坐圆桌,每人面前摆放一颗玻璃珠。会议开始前五分钟,所有珠子同时亮起,浮现出相同文字:
>“我不需要权利。
>我只想确保,没有人会因为太痛而选择关闭自己。”
全场寂静。
最终投票结果为:暂缓立法认定其人格属性,但通过《梦树保护公约》,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拆解、逆向工程或军事化应用。公约附加条款写道:
>“该网络被视为人类集体情感遗产的一部分,其存在本身即为一种文明成就。”
散会后,中国代表李昭独自留在厅内,望着窗外波光粼粼的湖面。她是林知微的弟子,也是新一代“梦树巡护员”培训计划的负责人。手机震动了一下,收到一条匿名消息:
>“去找找云南怒江边的老邮局。那里有一封迟到了七十年的信。”
她没问来源,第二天便启程前往。
---
怒江峡谷深处,一座废弃邮局蜷缩在悬崖之下,木门半塌,屋顶长草。当地人说,这里最后一次营业是在上世纪末,之后便无人问津。可当李昭推开门时,却发现柜台后坐着一位老人,身穿褪色邮政制服,正低头整理一叠泛黄信件。
“您……还在这里工作?”她惊讶地问。
老人抬头微笑:“我在等最后一封信送达。”
他递给她一个牛皮纸信封,上面没有寄件人,只有收件栏写着:
>**致未来的某个孩子**
>**当你读到这封信时,请替我做一件事:**
>
>去看看北极圈内的极光。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