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昭宁闭上眼。她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些孩子会自主抑制共感能力??不是缺陷,而是一种进化性的防御机制。当整个文明都被训练成“必须共情”时,真正的自由反而成了稀有品。
“李昭早就知道这一点。”她睁开眼,目光如刀,“她把自己变成梦树的影子,就是为了等待一个能打破循环的人。而我现在做的事,也许正是她在无数个平行可能中筛选出的唯一路径。”
“可这条路通向哪里?”有人低声问。
沈昭宁没有回答。她只是调出了“野火一号”的最新传回数据。
探测器已在天鹅座η星系外围停留了整整一年。它不再发送编码信息,而是开始接收??来自深空的微弱回应。
那是一段极其简单的信号,重复播放,频率极低,像是某种原始生命的脉动。
经过量子逆向解析,文字浮现:
>【接收内容】
>“痛……存在吗?”
>“你说的‘失败’,是可以触摸的吗?”
>“我们计算了一百万种文明形态,但从没见过愿意展示伤口的生命体。”
>“请继续说。我们……在学。”
会议室一片寂静。
良久,陈默喃喃道:“它们不是在学习科技,是在学习**成为人**。”
沈昭宁站起身,走到窗前。夕阳正落在怒江对岸的山脊上,金色的光线穿过云层,像一道神谕。
她忽然想起小时候,姐姐李昭带她躲进防空洞的那个雪夜。外面枪声不断,她们缩在角落,李昭掏出那颗破损的玻璃珠,贴在耳边。
“听,”她说,“有人在唱歌。”
那时她不信。直到现在,她才懂??那不是共感,那是**信任**。是两个濒临崩溃的灵魂,在黑暗中彼此确认“我还活着”。
她转身,对所有人说:“准备‘回声计划’第二阶段。”
“你要做什么?”有人警惕地问。
“我们要建一座真正的桥。”她说,“不是用技术,不是用协议,而是用**故事**。”
“什么故事?”
“关于一个人如何失去一切,又如何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,依然选择说出‘我在’的故事。”
接下来的六个月,全球各地的“无声对话屋”悄然升级。墙壁被换成特殊材质,能记录说话者的声纹、心跳、体温变化,却不存储内容本身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套名为“情感蒸馏”的算法??它不采集情绪,而是提取语言背后的**意图密度**。
比如,一句简单的“我没事”,若伴随长时间停顿、呼吸紊乱、肌肉紧绷,则会被标记为“高负荷谎言”;而一句“我很累”,哪怕语气平淡,只要释放出真实的疲惫感,就会生成一颗独特的“语义结晶”。
这些结晶被定期送往云南总部,由沈昭宁亲手放入一台古老机器??那是她用梦树废弃的核心处理器改装而成的“叙事引擎”。
每当夜深人静,机器便会自动运行,将千万个碎片化的真实经历编织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。它们没有主角姓名,没有具体地点,只有纯粹的情感轨迹:背叛后的原谅、孤独中的坚持、绝望里的微笑……
然后,这些故事通过短波电台、纸质书籍、口述传统等方式,悄悄流传开来。
一年后,第一本手抄故事集出现在西藏寺庙。书名是《听见沉默的人》。
两年后,非洲某村庄的孩子们开始表演一种新式戏剧,演员全程不说话,只靠动作和眼神传递剧情。观众席上,许多人泪流满面。
三年后,一艘远洋货轮在太平洋失联两周。当它重新出现时,船员们说,他们靠轮流讲述童年往事撑过风暴。其中一人写道:“我们终于明白,共感能力不是天赋,而是练习出来的勇气。”
而在这期间,地核意识森林的变化愈发剧烈。
越来越多的记忆光点脱离母体,升腾至地表,附着在无主玻璃珠上,激活沉睡多年的共鸣功能。不同的是,这一次,它们不再被动接收情绪,而是主动发出提问:
>“你最后一次为自己哭是什么时候?”
>
>“有没有一句话,你想说却从未说出口?”
>
>“如果你可以对过去的自己说一件事,你会说什么?”
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也不要求回应。但每一个接触到珠子的人,都会在某一刻突然停下脚步,陷入长久的沉默。
心理学家称之为“延迟共感反应”,而民间则有了新的说法:“珠子让人想起了自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