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为啥不信我是重生者 > 第六百一十三章 吴老调研微电子产业(第2页)

第六百一十三章 吴老调研微电子产业(第2页)

一周后,《光启计划》正式对外公布。资本市场反应两极分化:一部分机构投资者认为此举过于激进,评级下调;但也有科技类基金高调入场,称其为“未来十年最具想象力的投资标的”。

更令人意外的是,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罕见地用了十分钟专题报道此事,并评价道:“在外部压力加剧的背景下,仍有企业选择逆流而上,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,这种勇气值得尊敬。”

舆论风向再次逆转。曾经质疑叶开“任性收购”的声音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“民族脊梁”“青年实业家典范”等赞誉。

但只有叶开自己知道,这一切的背后,是他无数次深夜独坐时的挣扎与煎熬。

某个雨夜,他独自回到母校老校区,在空无一人的阶梯教室里坐了很久。黑板上还留着当年他写下的公式??那是他本科时期研究光伏材料时的心得笔记。窗外雷声滚滚,雨水顺着玻璃蜿蜒而下,仿佛时光倒流。

手机忽然响起,来电显示是父亲。

“儿子,”电话那头的声音低沉而疲惫,“我知道你现在很累。很多人把你捧上神坛,可我不想你也觉得自己真是神。你要记住,无论成败,家里永远是你退路。”

叶开眼眶微热,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。他深吸一口气,笑着说:“爸,我没想当神。我只是不想辜负那些相信我的人。”

挂掉电话后,他掏出笔记本,写下一段话:

“真正的重生,不是预知未来,而是明知前路艰险,仍愿负重前行。我不是先知,我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份不甘心。”

次日清晨,他召集全体项目组成员,在石小新厂区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奠基仪式。第一铲土落下时,阳光穿透云层,洒在崭新的土地上。

就在此时,一封来自德国某顶尖光伏实验室的合作意向书送达办公室。对方表示愿意共享一项关于双结叠层电池的关键专利技术,前提是中方承担主要研发成本并开放数据接口。

这本是一件好事,但却触动了某些敏感神经。

当晚,一名匿名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:“尚德集团涉嫌向境外泄露国家新能源战略机密,正在与外国机构进行非法技术合作!”

帖子迅速发酵,标题被改成《惊天黑幕!百亿项目背后的卖国交易?》,阅读量破亿。

紧接着,数家自媒体跟进炒作,更有甚者翻出叶开早年留学经历,暗示其“背景复杂”“可能已被策反”。

一夜之间,舆情再度反转。有网友愤怒质问:“我们捐钱给你,不是让你帮外国人搞技术的!”

也有理性的声音反驳:“技术研发本就应全球协作,闭门造车才是真愚蠢。”

但情绪终究压过了理性,网络骂战愈演愈烈。

面对汹涌浪潮,叶开并未第一时间回应。他先是联系外交部下属科技安全局,主动提交全部合作文件备审;随后邀请新华社记者深入采访,公开所有技术细节;最后,在事发第四天晚上,他发布了一条长达五千字的公开信。

信中写道:

“我理解大家的担忧。国家安全高于一切,这一点我比任何人都清楚。但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:如果我们因为害怕‘泄露’就不敢合作,那么我们的技术如何进步?华为为何能在5G领先世界?正是因为它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参与国际标准制定。封闭不会带来强大,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落后。

此次合作,所有核心技术仍将掌握在中国团队手中,外方仅提供理论支持。且项目成果将纳入国家新能源数据库,供国内同行无偿参考。这不是妥协,而是智慧。我们既要警惕风险,也不能因噎废食。”

信末,他附上了国家科技部近期发布的《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指导意见》原文链接。

这场风波最终以官方媒体定调收场。人民网发表评论员文章称:“自主创新≠闭关锁国,开放合作≠丧失主权。对待新生事物,社会应多一些包容,少一些戾气。”

风波平息后,叶开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坦言:“以后还会遇到更多类似的挑战。有人会骂我,会误解我,甚至想把我拉下马。但我只要记得一件事就够了??我所做的每一步,都是为了让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,拥有更好的生活。”

几个月后,“光启计划”首条产线建成投产。首批钙钛矿电池组件经检测,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8。7%,刷新全球纪录。产品一经推出,便收到沙特、阿联酋等多个国家的巨额订单。

而在国内,越来越多原石小员工重新上岗。他们穿着崭新的工装,站在自动化车间里,看着机器人精准焊接每一块电池板,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。

沈宏有一天跑来找叶开,兴奋地说:“哥,你知道吗?咱们厂门口现在每天都有一群大爷大妈坐着聊天,说‘这是我儿子上班的地方’‘我闺女在里面做质检’……他们不是来看热闹的,是来感受尊严的。”

叶开听罢,久久无言。

他知道,这场战役远未结束。前方仍有无数难关等待攻克,但他已不再孤单。因为他身后,站着一万两千多人的命运,以及这个国家对未来的期盼。

夜幕降临,办公楼顶层的灯依然亮着。叶开站在窗边,望着城市万家灯火,低声说道:

“如果这就是重生的意义,那我愿意一直走下去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