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快婿 > 366献俘(第2页)

366献俘(第2页)

耶律秃花冷笑:“民心?乱世之中,刀枪才是心!”

然而当夜,他的亲兵队长率三百精锐离去,留下一句话:“我们不愿再为权贵流血,我们要回家种地。”

与此同时,代国朝廷内部亦风云激荡。皇帝原本欲借赵立宽“勾结外敌”之罪将其召回治罪,却没想到民间请愿愈演愈烈,连太子都私下表示:“儿臣观赵卿所行,实乃古之贤臣,若加害于他,恐失天下人心。”

最终,宰相李元衡献策:“不如顺势而为。陛下可下诏,册封耶律八哥为‘北疆安定公主’,承认其统领诸部之权,同时敕令赵立宽为‘特使大臣’,协调南北关系。如此既显朝廷宽仁,又能分化其势,待日后徐徐图之。”

皇帝允准。

圣旨送达休园当日,八哥正在教孩子们写字。她接过黄绢诏书,看了一眼,轻轻一笑,随手放在灶膛边,竟被一个小女孩当成废纸拿去折了纸船。

“你说他们真懂吗?”她问走进来的赵立宽,“什么叫‘安定公主’?我是我,不是他们嘴里的称号。”

赵立宽拾起那张差点被烧掉的圣旨,吹去灰尘,认真道:“他们不懂,但他们怕了。怕我们不用军队就能让百姓追随,怕我们不争帝位反而赢得人心。这就是胜利。”

八哥看着他,忽然问:“你会一直这样下去吗?哪怕所有人都背叛你?”

“不会所有人都背叛。”他平静地说,“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记得‘性本善’这三个字,就有人会选择不拔刀。”

夏日来临,休园外的梨树苗已长至齐腰高,枝叶扶疏。赵立宽带着一群少年修建灌溉渠,引山泉入田。他们在石渠上刻下每个参与者的姓名,包括最年幼的那个牧童。

某夜,月色如银,八哥坐在山坡上望着星空,赵立宽坐在她身旁,手里剥着一粒葵花籽。

“你知道吗?”她忽然说,“我梦见阿休哥了。他说谢谢你替他活到了今天。”

赵立宽没说话,只是轻轻点了点头。

“我还梦到娘。她说她终于可以安息了,因为她的女儿没有变成复仇的鬼,而是成了播种的人。”

风吹过梨林,沙沙作响,仿佛回应着她的言语。

“有时候我在想,如果我们早二十年出生,会不会一切都不同?”她轻声问。

“不会。”他说,“那时没有这样的土壤。人心荒芜,种什么都不活。现在不一样了,有人开始相信,和平不是软弱,而是最难做到的勇敢。”

她转头看他,眼中映着月光:“那你后悔吗?放弃权势,远离庙堂,把自己困在这片边陲之地。”

“不悔。”他望着远方,“若当年我选择举兵,或许能坐上龙椅,但代价是十万具尸体,是更多的孤儿寡母。而现在,我能看见孩子笑着吃饭,老人安心睡觉。这才是我想守护的东西。”

她笑了,靠在他肩上。

“那明年春天,你还来种树吗?”

“来。”他说,“而且我会带更多的书,更多的种子,还有……一把新的锄头。”

第二年春,归化城外五百里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,名为“新田盟”。赵立宽被推举为首任盟正,但他坚持只任三年,并立下盟约十条,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:

**“任何领导者任期不得超过三届,每届由各族民众推选代表投票决定,违者视为叛盟。”**

此举震动天下。有学者叹曰:“三代以来,未闻此制。”就连远在江南的书院也开始讨论“归化模式”是否可行于内地。

而八哥则在休园创办了第一所“女子学堂”,专收牧区女孩,教授识字、算术、医药与律法。她亲自授课,常说一句话:“女人不该只会煮奶茶和缝皮袍,我们也该知道太阳为何升起,法律如何保护弱者。”

十年后,北疆已成乐土。昔日战火纷飞之地,如今牛羊成群,阡陌交通,书声琅琅。民议盟扩展至四十八部,甚至有辽国旧贵族主动请求归附,愿以平民身份生活。

赵立宽年过六旬,两鬓斑白,步履渐缓,但仍每年春必至休园,秋尽方归。他不再穿军袍,只着粗布衣,背竹篓,携工具,像个普通老农。

某年冬天,他病倒了,高烧不退。八哥日夜守候,喂药擦身,如同当年他护她一般。

他昏睡中喃喃:“……阿休哥……对不起……我没守住你家乡……但我尽力了……”

八哥握住他的手,泪水滑落:“你守住了更多人的家乡。”

翌年春,他奇迹般康复,执意爬上山坡,去看那些梨树。

梨花盛开,如雪覆岭,香气弥漫整个山谷。

孩子们跑来围着他,叽叽喳喳地背诵课文。一个女孩仰头问:“赵爷爷,这些树真的是您和公主奶奶一起种的吗?”

他笑着点头:“是啊,那时候你还躲在妈妈怀里吃奶呢。”

女孩认真地说:“老师说了,等我们长大了,也要和喜欢的人一起种一棵树,纪念我们做过的好事。”

夕阳西下,赵立宽拄杖而立,望着漫山遍野的梨花,轻声说:

“阿休哥,你看到了吗?春天真的来了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