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原始信件已遗失,只有扫描存档。”对方答,“而且当年调查组走访多人,均未查实相关问题,最终结论为‘反映不实’。”
韩慧点头,继续往下查。
又一份文件引起她的注意:一份房产登记初审表,日期为1998年,申请人正是陶翠平,申报位于光明巷的一套两居室为“夫妻共有财产”,共有人填写为“韩志国”。审批意见栏赫然写着:**材料不全,需补充婚姻证明。待查。**
后面没有后续处理记录。
也就是说,这件事当时就被搁置了,没人再提。
可为什么二十年后,会有人重新翻出这份虚假材料,并伪造完整的产权证复印件寄给她?
答案只有一个:**有人想让她相信,父亲真的有过婚外情,甚至可能留下过另一个家庭**。
而这个人,最清楚当年的一切细节。
韩慧走出档案馆时,天空阴沉,风卷着残叶掠过街道。她没有立刻回家,而是打车去了城东的老城区。
光明巷早已拆迁殆尽,原址上建起一片高档住宅区。她在工地外围徘徊良久,终于找到一位曾在此居住的老住户。
“老韩啊?好人呐!”老人一听名字就感慨,“那时候他老婆病着,他还天天骑车去医院,路上摔了好几次。谁要说他外面有人,我第一个不信!陶翠平那女人倒是常往他们家门口晃,有一次还抱着菜篮子说是送汤,结果老韩连门都没开。”
“她是不是一直喜欢我父亲?”
老人叹了口气:“喜欢谈不上,我看她是图个依靠。那时候厂里风言风语不少,但她自己也没落下好名声。后来听说她男人酗酒死了,她就想攀高枝,可惜老韩根本不理她。”
韩慧默默听着,心中渐渐清晰。
陶翠平的执念,或许最初只是一点幻想,但在一次次被拒后,演变成了扭曲的占有欲。而陈国栋呢?他是看着这一切发生的旁观者,甚至可能是当年推波助澜的人之一。
回到家中,她把调查结果告诉张友和姜伊人。
“陈国栋不仅当年阻挠你爸升职,很可能还保留了那些未经证实的举报材料。”张友分析道,“现在他老了,权力没了,钱成了新的欲望。有人找到他,买通他提供旧料,再加工成‘重磅爆料’,目的就是毁你。”
“可幕后买家是谁?”李冉皱眉,“吕兵已经自身难保,范真真更是彻底凉了,谁还会花这么大代价对付韩慧?”
姜伊人忽然开口:“会不会……和你的电影有关?”
三人同时看向她。
“这片子太成功了。”她语气冷静,“情感共鸣强,社会影响大,已经有高校把它列为‘当代亲情题材典范作品’。更重要的是??它正在冲击国际电影节。”
韩慧怔住。
没错。她的新片不仅在国内口碑爆棚,更已被选送参评亚太影展最佳影片,甚至有望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。
一旦获奖,她将不再是单纯的演员,而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演级人物。
而这样的人,足以动摇某些人的地位。
“你是说……圈内有人嫉妒?”李冉脱口而出。
“不止是嫉妒。”韩慧低声道,“是恐惧。怕我代表的那种东西??真实、纯粹、不受操控的力量,会打破现有的规则。”
她想起首映礼那天,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制片人私信她:“你现在走得太正了,反而让人不舒服。”
当时她以为是玩笑。
现在想来,或许是警告。
当晚,韩慧再次召开家庭会议。这次连姜伊人都罕见地严肃起来。
“我们必须反击。”她说,“不是为了报复,而是要让所有人知道,清白不该被质疑,善良不该被利用。”
韩慧点头:“我打算做一件事。”
几天后,一则新闻引爆网络:**韩慧宣布启动“普通人之光”公益项目,首期资助十位基层劳动者子女完成大学学业,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保存城市工业记忆遗产**。
发布会上,她站在镜头前,身后大屏播放着父亲年轻时在车间调试设备的画面。
“我父亲一生没拿过大奖,没上过电视,甚至连一张正式的工作照都没留下几张。但他教会我,一个人的价值,不在于被多少人认识,而在于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”
台下掌声雷动。
与此同时,她联合城市记忆博物馆推出特别展览延伸篇??《谎言与真相:一场关于名誉的审判》。展出内容包括那份伪造的房产证原件(警方缴获)、匿名信样本、历年举报材料对比分析图表,以及一段由多位退休老工人联名录制的视频证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