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轻声说:“爸,你看,我们都还在往前走。”
风拂过树梢,似有回应。
几个月后,初夏再度降临。城市记忆博物馆前的小广场焕然一新,新增了一面长达百米的“声音墙”。游客可用耳机聆听随机播放的百种人生片段:
“我是聋哑学校的老师,用手语教孩子们唱国歌。”
“我是乡村邮递员,三十年走了十万公里,送出一万两千封家书。”
“我是癌症康复者,现在每天去公园教陌生人跳广场舞。”
而在纪念馆二楼,一间名为“传承室”的展厅悄然开放。入口处刻着一行字:
**“你活过的痕迹,正在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。”**
展柜中央陈列着四件物品:一本泛黄的导演手记、一把旧扫帚、一顶小丑帽子、一架微型钢琴模型。旁边附着解说牌:
>“四位发起人未曾领取一分薪酬。
>他们贡献的,是时间、眼泪与永不熄灭的信念。”
参观者络绎不绝。有学生驻足良久,掏出笔记本抄录墙上的一句话:
>“伟大不是站在山顶的人,
>是托起山峦的大地。”
多年以后,当人们谈起这个时代的精神印记,或许不会记得某场盛大的颁奖礼,也不会记住某首爆红的神曲。
但他们一定会记得,曾有一群人,选择低下头,去看那些被踩进泥土里的名字;
曾有一束光,照进了最暗的角落,唤醒了沉睡的回响;
曾有一种声音,温柔而坚定地说:
“别怕,我来替你记住。”
“别走,我还想听你讲完这一生。”
而这一切的起点,不过是一个女人捧着父亲的日记,在某个五月的清晨,决定不再独自悲伤。
雪早已融化,梧桐抽出新芽。
风穿过回廊,带来远方的歌声。
有人正在弹琴,有人正在写字,
有人正牵着孩子的手,走进纪念馆的大门。
门楣之上,阳光正好。
“普通人故事中心”六个字,安静地闪耀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