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极了他十年前,在妻子坟前独自弹奏的那一小段即兴曲。
“你怎么会有这段录音?”他声音沙哑。
“姜伊人以为是孩子睡前随笔,随手转发给我研究‘儿童创造力发展’。”徐清雅收起手机,“但我一听就知道不对劲。这不是创作,是记忆的碎片在梦里重组。”
张友缓缓靠向椅背,闭上眼。
原来如此。
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保护李冉,不让过去的伤痛影响她成长。可有些东西,从来就不曾消失。它们沉在血液里,藏在指尖间,等待某一刻被唤醒。
“你要多少钱?”他睁开眼。
“五千万启动资金,三年周期。”她说,“团队由我组建,技术归属魅影科技,成果必须向公众开放基础功能。”
“可以。”张友点头,“但有两个条件。”
“你说。”
“第一,李冉不能参与初期实验;第二,所有涉及个人情感数据的采集,必须本人知情并签署协议。我不想让任何人成为试验品。”
徐清雅看着他,忽然露出一丝笑意:“你还真是变了。”
“我只是学会了什么时候该放手,什么时候该守住底线。”他说。
两人达成共识,约定一周内签署合作协议。临别时,徐清雅忽然停下脚步:“你知道吗?当年你说‘音乐是灵魂的回声’,所有人都笑你太理想主义。可现在我才明白,真正疯狂的,是那些以为算法能替代心灵的人。”
张友望着她的背影渐行渐远,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。
回到公司,他立刻召集核心管理层召开紧急会议。沈佳明、林志远、财务总监、法务负责人全部到场。
“我要成立一个新的事业部,直属CEO办公室。”张友站在投影屏前,语气坚定,“名称暂定为‘心灵回声实验室’,简称MER。首期投入八千万,涵盖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心理学与音乐学交叉研究。”
会议室一片哗然。
“张总,这……是不是太激进了?”林志远小心翼翼地说,“我们刚启动‘未来之声’计划,品牌形象还在巩固期,如果同时推进这种高风险科研项目,资本市场可能会质疑我们的战略聚焦。”
“资本市场只会追逐短期利润。”张友冷冷扫了他一眼,“而我要做的是十年后依然值得尊敬的企业。你们记住,魅影的使命从来不只是卖耳机、做音箱,而是连接人心。”
沈佳明低头记录,嘴角却悄悄扬起。他知道,那个重生归来后一直谨慎行事的张友,终于开始释放属于他的真正野心。
会后,张友单独留下沈佳明。
“帮我查一件事。”他说,“徐清雅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?为什么她会一直保存那些资料?”
三天后,一份加密文件送到了他桌上。
原来,徐清雅并未像外界传闻那样转投国外大厂,而是留在国内秘密推进M。E。L。O。D。Y。后续研究。期间三次申请国家科研基金被拒,两次合作机构中途撤资,最困难时她甚至变卖房产维持实验室运转。直到两年前,她才接受一家私人基金会资助,继续低调研究。
而在那份报告末尾,附着一张照片:一间简陋的地下室工作室,墙上贴满乐谱与脑电图分析图,角落里摆着一架老旧钢琴。钢琴上方挂着一幅手写字条:
【等张友回来那天,我会把这首曲子弹给他听。】
落款日期,正是他“死亡”后的第三年。
张友盯着那张照片看了整整十分钟,然后拨通电话:“通知MER团队,下周全员入驻新实验室。地址就定在城西科技园B7栋??我要让那栋楼,成为中国的‘声音圣殿’。”
与此同时,《琴童》电影海选正式启动。报名通道开放首日,全国收到超过两万份申请视频,来自偏远山村的孩子抱着破旧电子琴演奏,城市少年用手机录制交响乐团伴奏片段,更有盲童凭借超强听力复刻经典电影配乐……
评审团由金凯领衔,李冉担任“青少年艺术顾问”,虽不能参选,但她每天都会观看上百段视频,并写下详细点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