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说张友会答应嘛!?”
林宝儿翻看了一下合同内容,用不确定的语气问道。
“林董,您就别难为我了”
一身黑色女士职业装的宋岚一脸苦笑道“我和张总监可不熟来着,对他并不了解的”
。。。
夜色如墨,城市的灯火在远处连成一片星河。张友站在阳台上,风从东南方向吹来,带着初夏特有的温润气息。他没有开灯,只是静静地望着那扇仍亮着暖光的琴房门。李冉还在练琴,指尖流淌出的旋律断断续续,却始终不肯停歇。那是一段尚未命名的新曲,没有乐谱,全凭记忆与情绪编织而成??像一场梦的回响。
他闭上眼,耳边仿佛又响起下午共鸣舱中那段名为《Lian》的复合旋律。那不是简单的合奏,而是一种灵魂层面的共振:他的思念、她的渴望,在音符间交织缠绕,最终凝结成一种超越语言的理解。他第一次觉得,林晚晴并未真正离开。她藏在每一个轻柔的和弦里,躲在每一段婉转的变奏中,甚至,就栖息在李冉弹错时那一声微弱的叹息里。
手机震动了一下。是徐清雅发来的消息:【数据分析完成。你们的情绪波形不仅实现了高度同步,更关键的是??产生了“情感遗传特征”。】
后面附了一张图谱对比:左侧是张友十年前的心理评估档案(仅存于MER系统备份),右侧是今日父女双人共鸣的数据模型。两条曲线在多个频段惊人地相似,尤其是对悲伤与希望的处理方式,几乎如出一辙。
【这意味着什么?】他回问。
【意味着爱是可以传承的。】她很快回复,【不仅仅是基因或行为模仿,而是深层情感编码的延续。李冉不只是继承了你的音乐天赋,她的情感结构本身,就在无意识中复刻了你面对创伤的方式??压抑、转化、再以艺术释放。这种模式,极有可能源自林晚晴。】
张友怔住。
他忽然想起很久以前的事。那是李冉七岁那年冬天,连续三天高烧不退。医生说是病毒性心肌炎,需住院观察。那一夜,他守在病床前,握着她滚烫的小手,一遍遍哼唱《Tian》的副歌部分。凌晨三点,她突然睁开眼,虚弱地笑了:“爸爸,刚才妈妈也在我梦里唱这首歌。”
当时他以为那是幻觉,或是孩子因药物产生的错觉。
现在想来,或许并非如此。
也许从那时起,某种看不见的连接就已经存在??通过音乐,穿越生死边界,悄然传递。
他转身走进屋内,脚步轻得不敢惊扰这片宁静。琴房门虚掩着,灯光斜斜洒在走廊地板上,像一条通往过去的路。他靠在门框边,看着女儿专注的侧脸。她的手指有些僵硬,显然已练习太久,但眼神依旧明亮,像是在追逐某个只属于她的声音。
“累了吗?”他轻声问。
李冉停下演奏,回头看他,摇头:“不累。我只是……还想再试一次。”
“试什么?”
“把今天在共鸣舱里听到的‘妈妈’的部分,写进这首曲子里。”她低头看着琴键,“我知道它还不完整,但我能感觉到,差一点点就能碰到了。”
张友走过去,在她身边坐下。黑白琴键映着两人交错的手影。“那你告诉我,你感觉到的妈妈,是什么样的?”
她沉默了几秒,声音很轻:“温柔,但很坚强。她哭过很多次,可每次哭完,都会继续微笑。她特别喜欢春天,说花开的声音是最美的配乐。还有……她最怕爸爸一个人难过。”
张友心头猛地一颤。
这些细节,从未有人告诉过她。他自己都快忘了,曾在某年春日午后,对着孕中的晚晴说过类似的话:“如果将来我们有孩子,一定要让她听见花开的声音。”
他伸手抚过琴键,轻轻按下几个音符??C、E、G,一个纯净的大三和弦。
“这就是‘晴’的感觉。”他说,“明亮,却不刺眼。温暖,却不过分炽烈。”
李冉点点头,跟着弹了一遍。然后,她尝试将这个和弦融入之前的旋律中。起初生涩,几次断裂,但第三次时,整段音乐突然“活”了过来??前半段仍是低沉的探索,如同迷雾中的行走;而后,阳光般的和弦缓缓升起,伴随着一段跳跃的十六分音符,仿佛枝头鸟鸣,破开了阴霾。
“就是这个!”她惊喜地叫出声,“我找到了!”
张友听着,眼眶渐热。这不是技巧上的突破,而是一次真正的心灵抵达。他知道,这一刻,晚晴一定也在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