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大明第一国舅 > 第652章 祥瑞这可不是祥瑞(第2页)

第652章 祥瑞这可不是祥瑞(第2页)

朱元璋览奏后沉默良久,终批八字:“逆贼乱法,夷三族。”

诏书下达之日,京城震动。百官悚然,皆知皇帝对涉及巫蛊之事绝不姑息。

风波暂息,常家却并未松懈。常森每日晨昏定省,亲自监督府中洒扫焚香,生怕再出差错。宋氏佑也渐渐收了顽劣性子,开始跟着马祖习字读书。那日他在床头偷听议事的情形,早已被马祖察觉,非但未加责罚,反而笑道:“这孩子耳朵灵,心思活,将来未必不能成器。”

果然不久后,朱标命其与徐增寿、李景隆等人一同入文华殿伴读。起初众人还笑话他“只会讲怪力乱神的故事”,可一次讲解《春秋》时,宋氏佑竟引经据典,说出“君子防未然”之理,并举昨夜抓贼之事为例,说得头头是道,连讲官都为之侧目。

朱标闻之大悦,当众夸赞:“我儿有此良伴,何愁学业不成?”

自此,宋氏佑地位渐稳,连李景隆也不再轻视于他。

转眼春去夏来,老七朱?终于奉旨就藩。临行前夜,朱元璋召见诸子于乾清宫,赐酒训话。马寻亦列席旁听。

朱元璋端坐龙椅,目光如炬:“尔等皆朕骨肉,然天下非一家之天下,乃万民之天下。藩王镇边,固然是祖制,但若恃宠而骄,结党营私,休怪朕无情!”

众皇子俯首称是。

朱?叩首道:“儿臣谨记父皇教诲,必以忠孝为本,不敢有违。”

朱元璋微微颔首,忽而看向马寻:“马卿,你素有远见,以为如何?”

马寻起身拱手:“陛下明鉴。藩王之设,本为屏藩社稷,然若权柄过重,恐生尾大不掉之患。依臣愚见,不妨令诸王轮流巡边,互为牵制;又设监察御史随行,直达天听,则内外相维,上下有序。”

朱元璋眯眼思索片刻,击节赞叹:“妙哉!此策甚合朕意。”

当即下令,自今往后,各藩王每年须赴边境巡查一次,行程由兵部统一安排,沿途设有驿站与密报系统,重大军情可直奏皇帝。此举看似尊崇藩王,实则将其置于严密监控之下,可谓高明至极。

朱?离京那日,满城送行。马寻送至城门外,握着朱?的手叮嘱:“殿下此去,山高水长,万事小心。若有疑难,可修书寄往东宫,太子必为你周旋。”

朱?眼眶微红:“舅父待我恩重如山,朱?铭记五内。”

马寻微笑:“一家人,何须言谢?只愿你平安顺遂,不负圣恩。”

马车远去,尘土飞扬。马寻独立道旁,久久未动。

回到府中,已是黄昏。刘姝宁早已等候多时,见他归来,忙迎上前:“你可知方才宫里来了消息?母后说,想请你明日进宫一趟,为雄英和驴儿正式开蒙择日。”

马寻一怔:“这么快?”

“是啊。”刘姝宁轻叹,“孩子大了,终究要走上这条路。你说,该请谁来做启蒙师傅?”

马寻沉吟许久,道:“宋濂年事已高,不宜劳顿。章溢之孙章集庆学问扎实,性格沉稳,可堪重任。另请缙常遇春之后胡深之后叶景年辅之,二人皆通经史,又懂实务,正好互补。”

刘姝宁点头:“我也觉得如此。只是……你不怕他们背景复杂?浙东一脉,毕竟曾与刘伯温同门。”

“正因为如此,才更要重用。”马寻目光深远,“用人之道,不在避嫌,而在驭才。只要忠于朝廷,何惧出身?况且,让他们子弟入宫伴读,既是荣宠,也是人质,彼此牵制,方能长久。”

刘姝宁凝视着他,忽而笑了:“难怪父皇常说,马家出了个治世之才。你这张嘴,比那些老学究还会讲道理。”

马寻哈哈一笑,揽她入怀:“道理再多,也不及你在身边一句温言软语。”

夜风拂过庭院,吹动檐角铜铃,叮咚作响。远处传来孩童嬉戏之声,却是宋氏佑正带着几个小厮在练剑。

“你看他。”刘姝宁倚窗望着,“从前整日疯跑,现在竟肯静下心来读书习武了。”

马寻轻声道:“人都会变的。尤其是经历过生死、见过风雨之后。”

的确,这一场风波过后,许多人悄然改变。常森更加稳重,宋氏佑开始懂事,连朱标也在政务上愈发勤勉。就连一向懒散的余绍彬,也开始认真操练府中护卫,以防再有宵小作祟。

而这一切,不过是洪武盛世的一角缩影。

数日后,开蒙大典如期举行。文华殿内,香烟缭绕,钟磬齐鸣。朱雄英与余绍佑身着crimson锦袍,跪拜先师孔子画像,接受启蒙师傅授书。马寻作为“太子师”代表,亲手将一本《小学》交到朱雄英手中。

“从此刻起,你不再是懵懂稚童。”他郑重说道,“你是大明的未来,肩上担的是江山社稷,心中藏的是黎民苍生。”

朱雄英仰头看着舅舅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:“孩儿明白。”

那一刻,马寻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后的景象??一个成熟睿智的帝王,坐在金銮殿上,俯瞰天下。

他知道,这条路漫长而艰险,但只要一步步走下去,终会迎来光明。

夕阳西下,紫禁城笼罩在一片金色余晖之中。马寻走出宫门,抬头望天,只见归鸟成群,飞向远方。

他喃喃道:“这天下,终究是要交给下一代了。”

风吹衣袂,猎猎作响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