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大秦镇天司 > 第864章 不动如山(第1页)

第864章 不动如山(第1页)

城下的喧嚣、战意、泪水、温暖,与城外的咆哮、毁灭、污秽、冰寒,共同构成了一幅血火交织、残酷与新生并存的画面,清晰地倒映在张远深不见底的眼眸之中。

“真正的围城……”他低沉的自语,几乎被凛冽的寒风。。。

春分之后,紫藤花渐次凋零,花瓣如星尘般飘落,融入泥土。然而那光芒并未消散,反而沉入地脉,沿着千年水道悄然蔓延。苍梧岭下的暗河开始泛起微光,每当夜深人静,住在山脚村落的孩童便说,他们在梦中听见了“会唱歌的石头”。

阿阮没有下山。

她留在山顶的闻心堂旧址,守着一盏长明灯。灯芯由九百零八根银线缠绕而成??每一根,都来自一位守心者的发丝。传说此灯不惧风雨,唯恐人心闭塞;一旦世间再无人愿倾听,它便会熄灭。

苏篱每日清晨都会来送一碗热粥,然后坐在廊下抄写《第十问》。她的字迹起初歪斜颤抖,如今已清秀有力。虽仍不能言语,但她学会了用陶笛吹出不同音调表达情绪:高音是喜悦,低音是哀伤,颤音则是疑问。孩子们渐渐能听懂她的“话语”,甚至开始模仿她的旋律,在村口的小溪边排练起一支无词的合唱曲。

这一日,天色阴沉,乌云压顶,却无雷声。

阿阮忽然起身,走向后院那口封存已久的古井。井口以青铜铸成,刻有“言渊”二字,据说是上古时期镇天司用来收纳禁忌之语的地方。凡被认为“动摇社稷”的言论,皆被书写于竹简,投入其中,永不见天日。

她蹲下身,指尖轻触井沿。一道细微的震感自地下传来,像是有人在井底轻轻敲击。

“它醒了。”老人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,手中拄着一根通体漆黑的木杖,杖头镶嵌着一颗灰蒙蒙的眼状晶石。“三十年前我亲手将它封印,没想到……时代的重量终究压破了底线。”

阿阮回头:“谁在敲?”

“不是谁。”老人摇头,“是那些话自己想出来。怨的、恨的、不敢说的、说了也没人信的……它们在底下堆积成山,如今终于攒够了力气。”

话音未落,井中骤然传出一声闷响,仿佛万千人齐声叹息。紧接着,井水翻涌,竟浮现出一个个模糊的文字,如同魂魄凝形:

**“我不是叛徒。”**

**“我知道真相。”**

**“我不想打仗。”**

**“我爱的人是女子。”**

**“皇帝骗了我们。”**

一行行字句升腾而起,化作薄雾弥漫空中。阿阮伸手去抓,指尖只触到一阵冰凉的颤栗。

“这些声音……从未被记录。”她喃喃道。

“正因为从未被记录,才最真实。”老人低声道,“真正的历史,不在史官笔下,而在千万人咽回喉咙里的那一句话。”

就在此时,远方传来急促的马蹄声。

一名身穿灰袍的使者疾驰至山门,滚鞍下马,双膝跪地,双手奉上一封泥封文书。他的脸上布满风霜,左耳缺失,显然是经历过战火。

“敦煌急报!”他嘶哑着嗓子,“东宫‘察言司’昨夜突袭言学院,查封全部《第十问》典籍,并拘捕七十三名讲师。领头者当众焚烧课本,说‘过度共情削弱国力,多言者即乱源’!”

众人哗然。

苏篱猛地站起,手指剧烈抖动,拼出三个字:**不能忍。**

阿阮望向老人:“太子不是已经颁布新诏了吗?为何还会如此?”

老人冷笑一声:“权力从不会轻易放手。你以为一道诏书就能扭转百年积弊?他们允许你说,但必须按他们的规则说;他们允许你哭,但不能指向他们的罪。现在,轮到他们重新划定界限了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投向北方。

“穆玄冥若还在听寂峰,此刻定已听见这一切。”

阿阮闭目片刻,忽而转身走入屋内,取出那支特制陶笛。她将笛身贴在唇边,却没有吹奏,而是以指尖缓缓摩挲其表面细密的纹路??那是当年哑泉谷孩子们牙齿咬合银线时留下的痕迹。

“我要去长安。”她说。

“你一个人?”苏篱拼字问道。

“不。”阿阮摇头,“我要带上‘万人共语’的最后一瓮。”

那是一只通体漆黑的陶瓮,高三尺,腹圆颈细,表面铭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??每一个,都是过去十年里在全国各地“倾听小屋”中写下心底话的人。它本应在春分之夜与其他瓮一同开启诵读,却被阿阮秘密留存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