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大秦镇天司 > 第868章 三眼青目魔赵洲天剑峡(第1页)

第868章 三眼青目魔赵洲天剑峡(第1页)

雍天天道的光辉如温暖的潮汐,正迅速涤荡徐洲十万年的污秽与阴霾。

破碎的冻土疮痍被抚平。

沾染魔血的焦黑之地焕发出纯净的土黄光泽。

惶然无助的遗民沐浴在金光中,枯竭的气血隐隐复苏,眼神。。。

苏篱在苍梧岭的晨雾中醒来,天光尚淡,山间云气缭绕如纱。她习惯性地伸手摸向枕边陶笛,指尖触到温润的陶壁,心才稍稍安定。这些年,她已不再做噩梦,但每夜入睡前,仍会将笛子放在胸口,仿佛那是护心符,又像是某种承诺的见证。

她起身推开木窗,远处紫藤花正悄然绽放,一串串垂落如泪。十年前种下的幼苗如今已攀满石墙,每逢春来便开得汹涌,像是要把积压多年的沉默都化作颜色倾泻而出。几个小弟子已在院中练习发声,有的拍手击节,有的哼着不成调的旋律,那声音断续却坚定,像初春融雪时滴落的水珠,一颗一颗敲在人心上。

苏篱静静听着,嘴角微扬。

这时,一道轻盈的脚步声由远及近。是那个曾被囚于井中的哑女,如今已十五六岁,名叫阿禾。她不会说话,却学会了用笛声回应世界。此刻她捧着一碗热粥走上台阶,眼神明亮,轻轻放在苏篱案前,然后比划着手势:“老师,今日要教新曲吗?”

苏篱点头,在纸上写下:“不是曲,是话。”

她取出一张泛黄的纸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??正是当年李婉贞获释后口述的《静音录》残篇。其中一段写道:

>“言语本无罪,有罪的是恐惧。

>当权者怕百姓说话,于是造钟以镇声;

>百姓怕说错话,于是自封其口。

>两相沉默,终成死局。”

苏篱指着这段话,对阿禾说:“我们要教的,从来不是如何唱歌,而是如何不怕地说出‘我饿了’‘我痛了’‘我不服’。哪怕只有一个字,也是打破枷锁的第一锤。”

阿禾怔住,眼中泛起水光。她缓缓抬起手,在空中一笔一划地写着:“我……想……说。”

苏篱握住她的手,带着她在空中重复那三个字,一遍,又一遍。

就在这时,山下传来急促的铃声??三长两短,是“鸣心会”紧急联络的暗号。一名风尘仆仆的少年奔上山来,肩头还挂着半截断裂的铜铃,跪倒在院门前:“师尊!西域十三坊遭焚毁,乐工七人被捕,三人……已无声而亡!”

众人哗然。

苏篱猛地站起,手中的陶笛几乎跌落。“谁下令的?”

少年喘息道:“打着镇天司余党的旗号……可那些人早已解散多年。真正动手的是巡夜司新设的‘清音卫’,专查‘惑乱民心之音’。他们说,《赤心引》乃逆乐,传习者皆为乱党。”

苏篱冷笑一声,目光扫过庭院中惊惶的面孔。

“原来如此。旧钟碎了,他们便另铸一口更无形的钟。”她转身走进内室,从梁上取下一个红绸包裹的匣子,打开后,是一枚青铜铃铛,铃身刻着“百语不灭”四字,正是当年阿阮留下的信物之一。

“你们以为烧几座乐坊就能熄灭火种?”她低声说道,声音不大,却让全场寂静,“声音不在器,而在心。他们能烧屋,不能烧风;能抓人,不能抓回echoes。”

她将铃铛交给阿禾,郑重其事地握紧她的手:“你愿不愿替我去一趟河西?不必带兵,不必喊冤,只带着这支笛,去教孩子们唱一首摇篮曲。”

阿禾看着那铃铛,又望向苏篱的眼睛,终于用力点头。

三日后,阿禾启程。苏篱送她至山门,临别时吹奏了一段极短的旋律,只有五个音,却像种子落地。阿禾记下了,含泪叩首而去。

而苏篱并未停下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