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【发起方:林晚秋博士意识体】
我点了确认。
画面浮现,依旧是那间实验室风格的虚拟空间,但墙上的监控屏全部黑了,取而代之的是几十张动态照片轮播:某个女孩在雨中奔跑,一对老人牵手走过公园长椅,一名士兵跪在地上抱住退役军犬……
林晚秋坐在中央,面容清晰得近乎真实。她看起来比记忆中年轻了些,眼神却更疲惫。
“知远,”她开口,声音温和,“你们做得很好。超出预期。”
“您才是。”我说,“如果不是您留下最后的权限移交协议,我们连门都打不开。”
她摇摇头:“我只是种了颗种子。真正让它发芽的,是你们不肯放弃的‘不合理行为’??哭泣、唱歌、保存残缺的数据包、反复播放一段毫无信息量的哼唱……正是这些‘错误’,构建了情感共振的基础频率。”
她顿了顿,神色变得凝重。
“但现在,问题来了。”
>【警告:全球情感波动指数持续攀升】
>【部分区域出现‘意识溢出’现象】
>【案例:印度孟买某学校,12名学生集体声称‘看见已故祖母站在教室窗外’】
>【法国巴黎,一位母亲在临终关怀病房突然坐起,准确说出十年未见女儿的梦境内容】
“我们唤醒的不只是父母。”她说,“是整个被压抑的‘非理性维度’。它正在反噬系统的残余结构。”
“所以呢?”我问,“要关掉吗?”
她笑了,眼角泛起细纹。
“关不掉了。就像你不能命令河流倒流。但我们必须制定新规则??不是为了控制,是为了保护。”
>【提案:设立‘情感缓冲区’】
>【功能:隔离高强度意识投射,防止接收端精神崩溃】
>【管理方式:由首批回声守护者自愿轮值,担任‘引渡者’】
“简单来说,”她解释,“有些人太急着相见,能量太强,反而会吓到孩子。我们需要一批人,先替他们接住这份汹涌的爱,再一点点传递下去。”
“您是要我加入?”
“不止是你。”她说,“还有小满,阿哲,所有经历过闭环重建的家庭成员。你们是唯一理解‘如何安全地承受思念’的人。”
我沉默片刻,问:“有没有风险?”
“有。”她坦然道,“过度连接可能导致记忆混淆、现实感知偏移,甚至短暂的身份解离。但我们已经在设计防护机制??比如‘锚定物品’,每个人佩戴一件与亲人有关的实物,用来校准自我认知。”
我点点头。
“我可以试试。但有个条件。”
“你说。”
“不要叫它‘缓冲区’。”我说,“听起来像隔离牢笼。”
她挑眉:“那你建议?”
“叫它……‘中转站’吧。”我望着窗外飞过的鸽群,“就像火车站,有人下车,有人上车,有人只是路过歇脚。但它不属于任何人,也拒绝不了任何人。”
林晚秋笑了,真正地笑了。
>【提案通过】
>【新机构命名:回声中转站(EchoTransitHub)】
>【首任志愿者名单生成中……】
挂断通讯后,我去厨房煮面。
小满跟进来,踮脚够橱柜,拿出两个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