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象站外,苏芸坐在一把锈迹斑斑的金属椅上,望着风暴发呆。她白发披肩,脸上刻满风霜,手中握着一支早已干涸的笔。
使团成员站在十米开外,没人敢上前。
良久,领队走上前,将录音盒放在地上,按下播放键。
里面传出的,是地球森林清晨的鸟鸣、孩童嬉戏的笑声、海浪拍岸的节奏、老人讲述往事的低语……还有林溯的声音,很轻,只说了一句:“对不起,我没能早点懂你。”
风忽然停了。
沙粒悬浮空中,仿佛时间冻结。
苏芸抬起头,眼角滑下一滴泪。
她没说话,只是拿起笔,在空气中写了一个字。
不是“原谅”,不是“接受”,也不是“回来”。
她写的,是“继续”。
第二天,她随使团返回地球。途中,她第一次戴上共感装置。接入瞬间,她整个人剧烈颤抖,像是被千万种情绪贯穿。但她咬牙坚持,直到适应。
落地那一刻,她走向终聆之树,在万千注视下伸出手,掌心贴上主干。
整棵树轰然震动。
树皮龟裂,从中升起第二块石板,与《补遗》并列而立,标题为:
**《续章》**
第一段浮现:
>“共感不是终点,是桥梁。桥的这头是我,那头是你,中间是深渊。”
>“唯有承认深渊存在,我们才不会坠入其中。”
第二段:
>“不要怕分歧。真正的和谐不是一致,是在不同中依然愿意靠近。”
第三段直接指向未来:
>“第十三纪元不是神启,是试炼。我们将面对一个更寂静的宇宙??那里没有回声,没有信号,只有孤独的星光。”
>“但正因如此,每一个主动发出的声音,都将无比珍贵。”
最后一段,则是一行地址坐标,精确到小数点后十二位,位于银河系悬臂末端的一颗类地行星。
附言:
>“去那里。建一座没有网络的村庄。让孩子们长大后再接触共感。让他们先学会独处,再学习连接。”
>“告诉他们:你可以选择不说,但我永远准备倾听。”
此后一年,人类启动“静种计划”。五百名志愿者携带着无联网设备、基础生存知识和一份手抄版《诡目经》,乘坐一艘无量子通讯功能的飞船,驶向那段坐标所指的星球。他们的任务不是殖民,不是传播文明,而是试验一种新的可能性??在彻底孤独中重建倾听的意义。
飞船离轨那天,全球举行“静默日”。二十四小时内,禁止一切共感传输、语音交流、文字发送。人们只能面对面交谈,或保持沉默。
许多家庭第一次真正坐在一起吃饭。没有信息流干扰,没有情绪波动提示,只有碗筷碰撞声和偶尔的眼神交汇。有人哭,有人笑,有人久久凝视亲人面容,才发现早已忘记他们真实的模样。
而在终聆之树下,林溯与苏芸并肩而立。
“你还恨我吗?”他问。
“不恨了。”她说,“我只是累了。累于一直喊,却没人真正在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