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二郎至圣先师 > 337 了断故人(第1页)

337 了断故人(第1页)

江南云和齐雁灵的夫妻档领衔,大量朝廷官兵北上朔方。

黄永震统帅朔方军,虽然已经可以称得上指导有方,但依然且战且退。

相较于筹划多年准备丰富的林修来说,黄永震和朔方军更多是局势所迫随波逐流和。。。

雪后初霁,终南山的晨光如银箔洒在积雪之上,整座山脉仿佛被重新洗过一遍。林间寂静无声,只有风穿过枯枝的轻响,像是天地在低语。那堵刻满文字的石墙,在阳光下泛着冷冽而温润的光泽,新添的那一行字??“他们说我疯了,因为我总帮陌生人。我说他们疯了,因为他们觉得这很奇怪。”??边缘尚带些许凿痕,未被岁月打磨圆融,却已透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。

山脚下的小镇还未完全苏醒,炊烟懒懒地浮起,几只麻雀扑棱着落在屋檐上啄食残雪。一家小小的茶馆刚开了门,老板娘正用抹布擦拭案台,收音机里放着昨夜新闻重播:“……‘心灯计划’年度报告今日发布,全国累计投入‘心信箱’善行记录逾七百万件,覆盖城乡社区一万两千余个。专家称,这是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中一次静默却深远的觉醒。”

她听着,手顿了顿,抬头望向墙上挂着的一幅学生画作??那是镇小学读书会的孩子们集体创作的《我们心中的光》。画中,一个穿校服的小女孩站在风雨交加的街头,为一只瑟缩的流浪猫撑伞;旁边是一位老人扶起摔倒的孩童;再远处,是无数个模糊的身影手牵手围成一圈,中间燃着一团不灭的火焰。

“妈,热好了。”女儿端着一壶新沏的茉莉花茶走出来,顺手把收音机关了。

“你怎么关了?”她问。

“听多了也一样,反正咱们每天都做。”女孩笑着说,将茶倒入几个粗瓷杯中,“张奶奶今早说腰疼得厉害,我放学后想去看看她。”

老板娘点点头,没说话,只是轻轻抚了抚女儿的发梢。她想起三年前自己还在为房租发愁,每天恨不得多挣一块钱,对街坊邻居冷眼相待。直到那个暴雨夜,她看见陈默??如今大家都叫他“陈老师”??背着药箱徒步十几里山路来给村里老人义诊,鞋底磨穿,裤脚结冰,却坚持把最后一个病人看完才坐下吃饭。

那时她问他:“值得吗?又没人给你工资。”

他答:“如果每件事都要算值不值,那善良早就死了。”

这句话像钉子扎进她心里。后来她加入了本地读书会,第一次读《问道录》时,手都在抖。不是因为难懂,而是因为她发现自己早已忘了怎么去感受别人的苦。

此刻,太阳升得更高了些,茶馆门口渐渐有了人影。一位环卫工人推着车经过,停下脚步,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条,塞进了挂在门边的“心信箱”。那是用铅笔写的几行字:

>今天帮一个迷路的老太太找到儿子家,她一直哭,握着我的手不肯放。

>我知道我不该迟到,可我还是陪她走了四十分钟。

>值班组长骂我,但我不后悔。

>这是我今年第三件明知无回报仍愿做的事。

他塞完信,拍了拍帽子上的雪,继续推车前行。背影佝偻,步伐却坚定。

与此同时,在北方一座资源枯竭的小城,一场特殊的婚礼正在举行。

没有豪华酒店,没有车队迎亲,也没有司仪喧闹。仪式设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读书角,四周摆满了居民捐赠的旧书,《礼记》《孟子》《心光集》静静立于案头。新郎是一名消防员,新娘是社区医院的护士。两人相识于一次抗洪救援,曾在齐腰深的水中轮流背负被困老人转移。

婚礼开始前,主持人??正是那位曾质疑“明德读书会”的退休法官??清了清嗓子,说道:“今天我们不念结婚誓词,而是请两位分享一件让他们决定成为更好之人的事。”

新娘站起来,声音温和:“去年冬天,有个独居老人煤气中毒,我接诊时发现他指甲发紫,心跳微弱。抢救回来后,他醒来第一句话是‘对不起,给你们添麻烦了’。那一刻我觉得,这个社会对我们这些普通人太苛刻了。我想嫁的人,一定是愿意对这样的人说‘您没错,是我们该早点来看您’的男人。”

全场安静。

新郎沉默了几秒,然后开口:“我父亲死于矿难。当年政府赔了一笔钱,家里亲戚都说要赶紧花掉,怕以后政策变了作废。我妈却一分没动,全存着,说将来要用来帮别的遇难工人家属。她临走前最后一句话是:‘别让苦命人连哭的地方都没有。’所以我加入消防队那天就告诉自己:只要我还站着,就不能看着别人倒下没人扶。”

掌声久久不息。

婚礼结束时,宾客们没有撒花瓣,而是每人从桌上取了一本书,赠予新人,并在扉页写下一句鼓励的话。一本《论语》的空白页上,写着:“爱,不是激情燃烧的瞬间,而是日复一日选择不转身。”

而在西南边陲的怒江峡谷,一条新修的索道桥横跨两岸。过去村民出行靠溜索,每年都有伤亡。如今桥通了,孩子们终于可以安全上学。桥头立着一块木牌,上面刻着:

>此桥由“心灯计划”资助,

>建造者:十二名志愿者、三位工程师、五十六位村民义务出工,

>设计灵感来自《中庸》: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。”

桥中央,挂着一只竹篮,里面装着几十封信??全是沿线孩子写给未来自己的愿望。有个六岁女孩写道:“我希望长大后能当老师,教大家读《大学》,因为妈妈说,读书能让人心亮起来。”

一名支教老师蹲下身,帮她把信折好放进篮子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。回头一看,是个穿着冲锋衣的年轻人,肩上背着相机。

“你是……央视纪录片组的?”老师问。

年轻人摇头:“我不是记者。我是十年前那篇满分作文《心光》作者的同学。他后来去了西部支教,去年因病去世了。临走前托我把他的日记送来这儿,说希望有人接着写下去。”

他说着,从包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,封面写着三个字:**续光**。

老师接过本子,翻开第一页,只见上面写道:

>“有人说我傻,放弃大城市的生活跑到山沟里教书。可当我看到一个孩子第一次读懂‘君子慎其独’时眼里的光,我就知道,这不是牺牲,是回家。

>文明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奇迹,它是千万次弯腰捡起碎玻璃的手,是黑暗中仍肯点燃蜡烛的心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