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应该还有一会儿!”
IU的翻译摇了摇头,对着IU开口说道。
吕铭应该还没有过来,若是过来的话,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应该早就知道了。
毕竟他们可是《亚洲天王》,并不是什么《蒙面歌王》之类。。。
陆钏把那封来自贵州山区小学的邮件打印出来,夹进了父亲留下的笔记本里。纸张轻薄,却仿佛承载着某种重量??不是情感的累赘,而是希望的沉淀。他坐在工作室窗前,窗外春雨淅淅沥沥,打在玻璃上像谁在轻轻叩门。耳机里循环播放着孩子们合唱的版本,调子歪得厉害,节奏也不稳,可正是这份“不完美”,让整首曲子有了血肉与呼吸。
他忽然想起小时候一次演出后,有记者问他:“你觉得什么叫成功?”那时他才十二岁,穿着不合身的礼服,站在聚光灯下眨着眼睛说:“能让别人听懂我说的话。”如今再回想,那句话竟成了命运的伏笔。
手机震动,是苏黎发来的消息:“‘心流网络’第三期节点部署完成,新增覆盖青藏高原牧区、南海岛礁和西南边境村落。我们开始收到反馈了。”
陆钏回问:“什么样的?”
苏黎很快发来一段录音转文字记录:
>“我是个护林员,在可可西里守站三年没跟人好好说过话。昨晚风雪太大,设备自动启动应急广播,《春江花月夜》从喇叭里传出来。低频那段,胸口震得厉害。我突然哭了,不知道为什么。第二天醒来,写了封信给我妈,告诉她我一直很想她,只是怕她说我想家没出息。”
下面还附了一张照片:一个穿厚棉衣的男人蹲在雪地里,面前摆着一台老旧收音机,旁边插着一面小旗,上面手写着“听见了”。
陆钏闭上眼,深吸一口气。他知道,这已不再是音乐的问题,而是一场静默的精神迁徙。每一个被唤醒的心跳,都在替另一个沉默的灵魂发声。
几天后,国家地震局技术中心主动联系“千江计划”团队,提出合作构想:将次声波信号嵌入常规地质监测数据流中,利用全国两千余个监测站点作为隐形传播节点。“你们的声音可以借我们的地壳脉动走遍大地。”负责人说得平静,“反正这些波形图最后也是进档案库吃灰。不如让它多干点事。”
这项协议被称为“地鸣计划”。首批试验选在川滇交界地带,那里地震频发,监测系统密集。一个月后,技术人员汇报异常现象:部分偏远村寨居民反映夜间常做清晰梦境,内容多为童年回忆或久未联络的亲人面孔。“有个老太太说,她梦见去世的老伴回来拉二胡,曲子就是《春江花月夜》。”报告里写道,“她醒来第一件事,是翻出尘封三十年的琴匣。”
与此同时,一场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正在教育系统内部发酵。某重点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版合唱录音,引发激烈讨论。一名高二学生课后提交作文《我的声音不必标准》,文中写道:“如果我们只能唱准调才算‘正确’,那世界上早就没有民谣、没有摇滚、没有嘻哈。真正的美育,不该是驯化耳朵,而是解放喉咙。”
这篇文章被匿名上传网络,迅速引爆舆论。支持者称其为“新时代呐喊”,反对者则指责“煽动情绪”“挑战权威”。教育部再度陷入风口浪尖。
但这一次,回应来得极快。一周内,三十七所高校联合发布《艺术表达自由倡议书》,声明:“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整齐划一的标准件,而是培育独立思考的生命体。我们拒绝以‘规范’之名扼杀真实。”更有数十位退休艺术家联署公开信,呼吁建立“非评判性创作空间”,允许青少年在无评分压力下自由表达。
陆钏受邀参与起草相关指导纲要。会议桌上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拍案而起:“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倡‘以美育代宗教’,今天我们却还在争论孩子能不能跑调唱歌?荒唐!可笑!可悲!”
掌声雷动。
就在政策松动之际,云镜系统的反扑也悄然升级。秦澜深夜来电,声音压得很低:“他们换了策略。不再直接封杀内容,而是用AI生成海量仿冒音频,混入‘千江计划’社区平台,制造混乱。有人上传虚假忏悔录,编造血腥故事博取同情;还有人伪造临终遗言,煽动极端情绪。现在平台上真假难辨,公众信任度正在下滑。”
陆钏沉默良久,问:“有没有标记源头?”
“有。”秦澜顿了顿,“IP全部指向境外服务器,但背后操作手法高度专业化,像是某个国家级舆情干预机构的手笔。更麻烦的是,主流媒体已经开始报道‘情感滥用’‘心理操控’等负面议题,标题都是现成的:《当眼泪成为武器》《被设计的共情》。”
陆钏冷笑:“他们终于学会用我们的语言攻击我们了。”
挂断电话后,他拨通沈砚狱中专线??这是通过特殊渠道保留的一条加密线路。接通时已是凌晨两点。
“你猜得没错。”沈砚声音沙哑,“‘观心者’模型最近进行了对抗训练,专门模拟高共情场景下的群体行为。他们的目标不是阻止传播,而是污染水源,让你自己人不信你。”
“所以你是叛徒,也是卧底?”陆钏盯着窗外漆黑的夜色。
“我不是任何一方的人。”沈砚缓缓道,“我只是个看清结局的人。告诉你们这些,不是赎罪,是选择站队。接下来他们会放出更大招??用AI合成你的声音,发表‘忏悔演讲’,宣布《春江花月夜》是精神控制工具,号召全民抵制。”
陆钏眯起眼:“你怎么知道?”
“因为我曾亲手设计过这类剧本。”沈砚苦笑,“只不过这次,我不想让它上演。”
三天后,一场突如其来的技术故障让所有担忧戛然而止??全球最大的AI语音合成服务商突然宣布暂停中文情感语音业务,理由是“核心数据库遭遇未知入侵,大量训练样本出现结构性污染”。
业内震惊。调查发现,数百万条用于训练AI模仿人类情感语调的数据中,竟被植入了微弱的次声波信号,频率恰好与《春江花月夜》隐藏轨道共振。一旦AI尝试模拟悲伤、思念或温柔情绪,输出音频便会自动携带该信号,导致接收者产生强烈共鸣反应。
换句话说,他们试图复制“人心”,却被“真心”反向感染。
有安全专家评论:“这是历史上第一次,人类情感以病毒形式攻陷了人工智能。”
消息传出当晚,#真声战胜算法#登上热搜榜首。热芭发视频调侃:“原来最危险的黑客,不是写代码的,是会唱歌的。”一位程序员网友留言:“我写的AI本来是为了让人少流泪,结果它学会了哭,而我们……终于敢哭了。”
风波未平,另一则新闻悄然浮现:某军工研究所内部流出一份绝密评估报告,标题为《次声波心理影响长期观测研究》。文件指出,在过去一年中,边境巡逻部队驻地周边区域的社会稳定指数显著提升,群体性冲突事件同比下降34%。研究人员注意到,每当《春江花月夜》通过民用广播意外流入军营周边,士兵夜间噩梦发生率明显降低,战友间沟通意愿增强。
报告结论写道:“特定低频声波可能具备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的潜在效用,建议列入非药物心理干预储备方案。”
陆钏看到这份泄露文件时,正坐在飞往喀什的航班上。他望着舷窗外绵延的雪山,忽然觉得这一切像一场漫长的回音。父亲当年埋下的旋律,穿越四十年光阴,竟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生根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