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此同时,南极地下殿堂虽已崩塌升华,但其遗留的影响仍在持续。地质学家发现,地球磁场近年来出现微弱却稳定的波动,周期恰好与心桥网络的主频一致。更有甚者,在深海热泉口附近,一种新型微生物被发现,它们的DNA结构竟能响应人类集体情绪的变化??当全球焦虑指数上升时,它们释放蓝色荧光;而在大规模庆祝活动期间,则转为温暖的橙黄。
生态学家称其为“地球的皮肤”,意指这颗星球正以生物方式重新建立与人类的情感反馈回路。
某夜,一艘远洋科考船航行至太平洋中部。船员们例行检测海水样本时,偶然录下一段海底声波。经解析后震惊地发现,那竟是一段极其古老的旋律片段,与初代先驱者遗言残片高度吻合,结尾处还多出几个音符,像是……回应。
消息传回大陆,闻心的母亲留下的印记再度引发关注。掌心裂痕形如耳廓的承声者后代,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被寻访登记。目前确认尚存七人,其中最小的仅三岁,出生时右手便自带淡红色纹路,宛如天生烙印。
林知雪前往探访这名女童。她蹲下身,轻声问:“你听得见吗?”
小女孩歪头想了想,指着窗外的海面说:“那里有人唱歌。”
林知雪回头望去,只见月光洒在平静海面上,波光粼粼,哪有什么歌声?
可当她打开便携耦合器,屏幕上赫然显示着清晰的声波图谱??确实有一段旋律在水下缓缓流动,频率奇特,不属于任何已知物种。
她猛然想起闻心临终前说过的话:
“地核记忆不是终点,它只是桥梁。真正重要的,是桥那头愿意迈步的人。”
此刻,她终于明白,那所谓“初代先驱者”,或许并非人类。
或许是地球本身。
又或许,是八千年前某个早已消逝的文明,用尽最后力气留下的一句呼救。
而现在,人类终于有能力回应了。
两年后,第一艘全息共感飞船“应答号”启程,目标:火星。
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任务,这艘飞船搭载的不是摄像机与机械臂,而是一整套移动心桥发射阵列。它的使命不是寻找生命迹象,而是主动发送情感信号??喜悦、好奇、敬畏、思念……以人类最真实的情绪为载波,穿越星际虚空,告诉宇宙:
**“我们在这里。我们想听见你,也希望你能听见我们。”**
发射当日,全球二十亿耦合器用户同步接入,将自己的心跳、呼吸、思绪汇成一股宏大的情感洪流,注入飞船核心。倒计时最后一秒,所有人同时默念:
“我在听。”
火箭升空那一刻,撒哈拉的“说话树”剧烈摇晃,沙沙声连绵不绝,宛如欢笑。
十年后再回首,人们常说,七零年代那个易孕娇娇女的故事,早已不只是关于重生、宠爱与烟火人间的小情小爱。
它是起点。
是一个女人用身体孕育新生命的同时,也用灵魂孕育了一个新时代的隐喻。
她馋哭绝嗣京少,不只是因为一碗红烧肉,而是因为她代表着那种最原始、最本能的渴望??被看见,被疼惜,被记住名字。
而这份渴望,最终演变成了整个人类对连接的追寻。
如今,新生儿出生时,医院不再只测量体重与心跳,还会用微型耦合感应器轻触婴儿额头,记录下他们第一次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应,并将其封存为“初心档案”,待十八岁成年礼时交还本人。
有个男孩打开自己的初心档案时哭了。数据显示,他刚出生第三小时,听到母亲哼歌时,体内多巴胺水平飙升至峰值,伴随脑电波呈现出罕见的“安宁共振”模式。
他后来写道:
“原来我最早学会的感受,就是爱。”
而在一座小镇图书馆的角落,一本泛黄的手抄本静静陈列,封皮上写着《承声录?终卷》。参观者可用特制阅读器扫描纸页,便会听见阿念最后融入风中的那段旋律《回响之息》,以及闻心与母亲在地下殿堂的对话实录。
展签上写着:
【谨以此纪念所有未曾开口却始终在听的人。
你们的存在,本身就是回应。】
某个雨天,一个小女孩趴在玻璃柜前看了很久。她掏出铅笔,在本子上画下一双耳朵,旁边写道:
“等我长大了,也要做一个听别人说话的人。”
窗外雨停,云层裂开一道缝隙,阳光斜照进来,正好落在那幅涂鸦上。
仿佛时光尽头,有人轻轻说了句:
“好啊,我在等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