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“我曾是个不会说话的孩子。直到有一天,苏晚老师喂我吃了一口红烧肉,我哭了,然后第一次喊出了‘妈妈’。原来,有些语言,是用胃记住的。”**
她抱着本子哭了很久,第二天便报名成为心音传承所的志愿者教师。
***
两年过去,心音体系已形成完整生态。
幼儿园开设“烟火课”,教孩子辨认油温、听糖色变化的声音;中小学将“共餐礼仪”纳入德育课程;大学设立“情感烹饪学”专业,研究食物与记忆的神经关联。甚至监狱系统也开始引入该项目,让服刑人员通过为受害者家属做饭来完成心灵赎罪。
最令人震撼的是,一组科学家在研究万名长期参与心音活动者的脑部扫描后发现:他们的杏仁核活跃度显著降低,前额叶皮层则呈现类似冥想者的稳定波形。研究报告标题写道:
《证明:持续传递温暖的行为,可重塑人类大脑的情绪回路》。
论文末尾附有一句话引用:
“爱不怕笨拙,只怕不说。”??出自某片会写字的槐花。
***
又一个春分夜。
少女独自坐在心音亭中,膝上放着念恩留下的铜铃。月光依旧如霜,庭院寂静如初。她轻轻抚摸铃身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。
回头一看,是个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,穿着旧布鞋,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。
“姐姐,”他怯生生地问,“这里……真的是能让不会做饭的人变会的地方吗?”
少女笑了,接过纸条。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地址,还画了一颗心。
“是啊。”她柔声说,“只要你愿意等火候,愿意多熬一分钟糖色,就能学会。”
男孩点点头,把鞋子脱在门外,小心翼翼走进厨房。
少女跟进去,站在他身后指导:“先热锅,再倒油,记住,油不能冒烟……”
男孩紧张地操作着,手有点抖,糖放多了,锅里一下子焦了。
“对不起!”他慌忙道歉,眼眶泛红。
少女轻轻按住他的肩:“没关系。你知道吗?念恩爷爷第一次做红烧肉,也糊了。苏晚老师说,‘锅底的焦痕,是成长的印记’。”
男孩抬头,似懂非懂。
这时,窗外风起,槐花飘进窗棂,落在灶台上。其中一片正好贴在锅边,金光微闪,浮现新字:
**“你已经在路上了。”**
男孩盯着那片花瓣,忽然咧嘴笑了。
他重新洗锅,再次开始。
这一次,糖色渐渐变成漂亮的琥珀色,香气缓缓弥漫开来。
少女站在一旁,听着那稚嫩却坚定的哼唱声从男孩口中传出??虽然跑调,却是完整的旋律。
她闭上眼,仿佛看见苏晚在灶台前微笑,念恩拄拐走过长廊,萧承砚站在光桥尽头挥手……
人间烟火不断,因有人愿为他人停留。
而这份停留,终将成为穿越时空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