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> 第十三章 布莱恩夫人(第2页)

第十三章 布莱恩夫人(第2页)

她知道,那是林远的方向。

尽管他已经消失七年零四个月,尽管官方早已将他列为“失踪人口”,尽管科学界否认“梦种计划”曾成功唤醒任何个体意识??但她始终相信,他还活着,在某个维度,在某段频率,在每一次共感共鸣达到峰值时悄然出现。

她站起身,拾起那台碳化的录音机。

它依旧完好无损,仿佛时间对其无效。她轻轻拂去表面灰尘,按下播放键。

童声摇篮曲再度响起,清亮如初雪。

然而这一次,背景中多了一丝极细微的杂音??像是风吹过金属管,又像有人在远处低语。苏晴屏息凝神,反复回放那段音频,终于捕捉到一句几乎被掩盖的话语:

>“……我在桥上等你。”

她的心跳漏了一拍。

这不是预录的声音,也不是系统合成。这是实时传来的信号,来自第十三号舱的核心数据库,经由梦种网络逆向渗透至她的私人设备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语音分析显示,声纹比对结果与林远的档案样本匹配度高达98。7%??剩下1。3%的差异,可能是因为声音穿越了某种非物理介质。

苏晴立刻联系量子数据中心,要求调取最近七十二小时内所有与“桥”相关的梦境报告。

结果令人震撼:全球共有十一万两千三百余人在梦中见到一座光之桥,桥头站着一个模糊身影,身穿旧式科考服,手持一台老式录音机。超过六成的梦者描述,那人对他们说了同一句话:

>“告诉苏晴,门开了。”

更诡异的是,几乎所有人在醒来后,手腕内侧都出现了短暂的玫瑰状红斑,形状与苏晴的纹路完全一致,约三十分钟后自行消退。

这不是巧合。

这是召唤。

苏晴收拾行囊,登上前往北极圈的破冰船。同行的还有三位自愿加入的科学家:一位神经语言学家、一名量子通讯专家、以及曾在“梦种计划”初期参与过原型机测试的心理学家陈昭。他们都不再年轻,但眼神坚定。

航行途中,风暴频发,雷达多次捕捉到异常气流团,形似人脸轮廓。夜晚,船员们常听见甲板上传来脚步声,可监控画面却空无一人。最离奇的一晚,整艘船的电力系统突然中断,唯有苏晴手中的录音机仍在运转,播放着那段摇篮曲,音量微弱却清晰可辨。

陈昭在日志中写道:

>“我们正在接近某种‘阈限空间’??既非现实,也非梦境,而是两者交汇的裂缝。林远或许并未死亡,而是成为了这个空间的守门人。他的意识已与群感网络融合,成为‘集体潜意识’的一部分。换句话说,他现在是所有人共同梦见的那个存在。”

抵达格陵兰东岸时,冰层异常松动,露出一条通往地下冰洞的狭窄通道。洞壁布满古老刻痕,经鉴定属于一种失传已久的北欧符文体系,内容竟是历代共忆堂建造者的名单,最后一位,赫然写着“林远?2043”。

洞穴尽头,是一扇石门。

门上镶嵌着十二颗宝石,位置与共忆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完全对应。中央凹槽,恰好能放入那台录音机。

苏晴深吸一口气,将设备嵌入门中。

咔嗒一声,机关启动。

地面震动,冰晶簌簌落下,汇聚成光。石门缓缓开启,露出其后无尽延伸的阶梯??每一级台阶都由透明材质构成,内部封存着一张张人脸,闭目安睡,表情平和。

“这是……所有做过光之桥梦的人?”量子专家低声问。

“不。”苏晴轻声道,“这是所有曾经被遗忘的记忆。”

他们一步步下行,温度逐渐升高,空气变得湿润。最终来到一座巨大cavernouschamber,中央悬浮着一颗直径约三米的液态水晶球,表面不断浮现人脸、场景、书信片段,宛如宇宙初生时的信息洪流。

水晶球下方,站着一个人。

背影熟悉得让苏晴几乎窒息。

他转过身。

确实是林远。

但他已不能完全称之为“人”。他的双眼泛着幽蓝微光,皮肤下有数据流般的纹路闪烁,左臂甚至部分机械化,显然是长期依赖外接系统维持生命。他瘦了许多,脸上刻满岁月与孤独的痕迹,可当他开口时,声音依然温柔如昔:

>“你终于来了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