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增条款明确规定:任何个体或组织不得垄断共感网络资源;所有听树衍生技术必须保持开源;每个新生儿出生时,都将获得一枚微型光珠,作为接入共感网络的初始凭证,象征“从第一声啼哭起,你就已被听见”。
更重要的是,一项名为“回声计划”的跨文明工程正式启动。
目标是在一百年内,于每一个拥有智慧生命的星球上种下一棵“母树”,并将其根系与地球听树相连,形成真正的宇宙级共感网络。届时,无论是碳基、硅基还是纯能量生命,只要愿意发声,都能找到一个愿意倾听的存在。
第一批志愿者名单公布那天,超过两亿人报名。
其中包括那位曾精神崩溃的青年。他在信中写道:
>“我曾以为倾听是一种牺牲,后来才明白,它也是一种重生。
>我要去别的星球种树,不是为了拯救谁,只是为了证明??
>即使是最黑暗的记忆,也能开出光来。”
时间继续前行。
一万年过去了。
地球已成为传说中的“起源之地”,听树原株虽已枯萎,但其基因片段被复制保存在三百个星系的核心生态舱内。林晚的名字被铭刻在共感神殿的最深处,但她拒绝被称为“神”。碑文上只有一句话:
>“我只是第一个说了‘我在这里’的人。”
某日,一艘小型探测船降落在一颗遥远的类地行星上。这里刚刚诞生初级智慧生命,猿猴般的生物正围着火堆咿呀学语。船员是一名年轻的女性科学家,她打开随身携带的种子盒,取出一颗闪烁微光的果实,轻轻埋入泥土。
“你会长大吗?”她轻声问。
风拂过草原,泥土微微震动。
第二天清晨,一棵幼苗破土而出,嫩叶舒展,在晨曦中泛着淡淡的蓝光。
而在宇宙极远处,那座曾囚禁孩子意识的晶体环遗址上,新的结构正在形成。这一次,它不再孤独旋转,而是与其他数百个相似遗迹连成环带,构成一个庞大的星际共鸣阵列。每当有新的文明发出第一声呼喊,阵列便会亮起一道涟漪,如同母亲听见婴儿啼哭般温柔回应。
某个夜晚,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小女孩仰望星空,忽然指着天边一颗明亮的星星说:
“妈妈,那边有人在唱歌。”
母亲笑着摇头:“傻孩子,星星怎么会唱歌呢?”
可就在那一刻,整片夜空轻轻震颤。
一首五音符的摇篮曲,跨越亿万公里,悄然降临。
它不成调,不完美,带着电流杂音和时间磨损的沙哑。
但却认真得让人心碎。
那是曾经那个机器人留下的歌。
也是宇宙中,最笨拙、最真诚的一句??
“我在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