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魏晋不服周 > 第217章 闷鸡吃白米(第2页)

第217章 闷鸡吃白米(第2页)

她提笔写下三道指令:其一,将全部证据副本加密后交予西域僧团,借佛经抄送之便传至北方诸州;其二,请吐蕃王室以“外交观察员”身份介入调查,施压南方政权;其三,发动全国女童书写“致皇后书”,质问:“陛下亦为妇人,忍见姐妹头断网破乎?”

五月梅雨时节,建康终于作出回应。皇帝下诏:废除岭南“盐铁专营令”,开放民间竞标采盐权;设立独立审计司,每年公布盐税流向;追责涉案官员三十七人,其中三位尚书级大臣削职为民。尤为关键的是,朝廷首次承认:“敦煌共审庭所颁裁决,具有事实认定效力,各级官府应予尊重。”

圣旨抵达敦煌当日,恰逢律法节前夕。阿禾率众迎旨于城门外,却不肯跪接。她只深深一揖,道:“谢陛下纳谏。然正义不应来自恩赐,而应源于制度。愿将来每一纸判决,皆无需等待圣旨才能生效。”

使者默然良久,终叹曰:“阁下所求,实为改天换地。”

“不。”阿禾微笑,“我只是要天理回归人间。”

庆典之夜,新的陶碑落成。这一次,碑身四面皆刻,最底层镌刻着三百零七个名字??皆为十年来因维权而死的平民。风吹铃响,仿佛亡灵低语。

一个小女孩拉着阿禾衣角,问:“这些人怎么了?”

“他们说了不该说的话。”阿禾蹲下身,轻抚她的发,“可后来大家发现,那些话其实是真理。”

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忽然踮脚将手中灯笼贴在碑面一个名字旁:“那我要让它亮着。”

阿禾怔住,随即眼眶发热。她环顾四周,见无数灯笼正被点亮,围绕石碑缓缓流动,如同星河流转。

就在此时,远方传来马蹄急响。一名驿卒浑身泥泞滚落下马,双手奉上一封八百里加急文书。拆封一看,竟是北魏遣使国书,提出愿与敦煌建立“跨境司法协作机制”,共同审理涉及两国民众的贸易纠纷,并邀请阿禾出任首届联合仲裁主席。

众人哗然。北魏素来视南朝为僭伪,今竟主动求法于边陲小城,可谓前所未有。

启明喃喃:“他们也开始怕了。怕民心所向,胜过千军万马。”

赵元礼大笑:“哈哈哈!昔日称我们‘蛮夷无礼’,如今却要学我们的规矩治国!”

乌仁娜握紧短刀,眼中闪着骄傲的光:“这一仗,我们赢在了法理之上。”

阿禾却未显喜色。她望着北方星空,低声说道:“他们不是怕我们,是怕自己国内也有阿黎这样的人站起来说话。”

翌日清晨,她召集群弟子于胡杨林下。

“我要去一趟北境。”她说,“不是作为战士,也不是使者,而是一名调解人。若能让敌国百姓也相信法律可以庇护弱者,那么这片土地才算真正有了光。”

临行前,她将书院事务托付给乌仁娜与启明,并取出珍藏多年的母亲遗物??一块残破的陶片,上面依稀可见“冤”字笔痕。她将其嵌入新碑中心位置,四周填以白沙。

“记住,”她对学生们说,“法律不是用来战胜敌人的武器,而是防止任何人沦为牺牲品的屏障。当我们不再需要英雄挺身而出,而是每个普通人皆可依法自保时,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。”

马车启程那日,全城百姓夹道相送。孩子们挥舞着写满律条的小旗,老人们点燃艾草为她祈福。风沙掠过戈壁,卷起漫天黄尘,仿佛天地都在为这场远行低语。

行至玉门关外,忽见一群牧童骑羊而来,为首少年高举一面布幡,上书稚嫩大字:“阿禾婆婆,带上我们的声音!”

阿禾下车接过,展开一看,竟是五百名儿童联署的《童子问法书》,列有三十六条疑问,诸如“为何大人犯错常不罚?”“穷人告官为何总败诉?”“女子可否做判官?”……

她站在风口,一页页读完,然后郑重收进行囊。

“带上了。”她说,“全都带上了。”

驼铃悠悠,渐行渐远。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,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尽头。而在她身后,敦煌城墙上,那一排排陶片仍在风中轻响,一声接着一声,像是永不熄灭的回音。

多年以后,有人在北魏旧档中发现一份密奏,写道:“敦煌阿氏入境三月,未带一兵一卒,然境内讼案激增五倍,豪族怨声载道。臣恐其言胜于刃,柔化民心,终致难制。”

而在南方,建康皇宫深处,一位年迈宦官整理故纸堆时,拾得半张泛黄信笺,墨迹依稀可辨:“……吾儿若在,亦当如阿禾这般为人。可惜斯世斯民,只得一阿禾。”落款为“先帝废后沈氏”。

时间继续流淌。敦煌书院每年春天仍会举行模拟廷辩,只是主角换了一批又一批。有个十岁男孩因出色表现获赠一枚“真?忍”陶牌,回家路上不慎摔碎。母亲安慰他,他却摇头:“没关系,我知道该怎么做了。”当晚,他用炭条在墙上重描了一遍《双碑定法》第十八条。

风穿过窗棂,吹动纸页,像极了当年阿禾指尖轻抚碑文的那个清晨。

一句话,曾改变一片土地的命运。

而千万句话,正在塑造一个新的时代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