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,国家电网试点项目接入“星链协议”,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可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无缝切换操控终端;
九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“星火开源教育计划”纳入全球数字包容案例库,称其为“技术普惠的东方样本”。
而在公众看不见的地方,另一场战役悄然打响。
十月初,某境外组织发布所谓“中国操作系统后门研究报告”,声称在星火OS底层代码中发现可疑加密函数,暗示存在国家监控风险。
舆论哗然。
王曜没有第一时间回应,而是做了一件事:**将整个系统的编译环境镜像打包,公开托管在全球七个不同国家的服务器上,邀请各国专家同步验证构建结果是否一致。**
“如果你怀疑我藏了东西,那就请你亲手拆开每一块砖。”他在微博写道。
二十天后,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发布独立审计报告:**未发现任何隐蔽通道或恶意代码,整体安全评级达到OSATLevel4(最高级)**。
风波平息,但王曜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
真正的挑战,永远不在技术本身,而在人心之间。
年底最后一个工作日,天火大厦举办年度总结大会。
礼堂中央大屏播放着一段纪录片式的回顾短片:贵州山区老人第一次用微信语音给儿子报平安;深圳环卫工人用语音输入完成每日工作报告;西藏牧民通过离线地图找到最近的医疗点……
画面最后定格在一行字上:
>**“截至今日,全球累计部署设备突破五千万台。”**
掌声雷动。
王曜登台,没有讲成绩,也没有谈规划。
他只是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,投影到大屏上。
那是三十年前,中科院软件所一群工程师围着一台大型机合影的老照片。张维清站在最边上,笑容腼腆。
“我们常说自己在创新。”王曜声音低沉,“可其实,我们只是接过了前辈们没能走完的路。他们失败了,不是因为不够聪明,而是因为时代还没准备好。”
他顿了顿,看向台下thousandsof脸庞。
“但现在不一样了。今天我们拥有更好的条件、更广的连接、更强的信念。只要我们还记得为什么出发,就永远不会迷路。”
会后,贾会计找到他:“明年B轮融资资金使用进度要报备了,要不要调整一下节奏?毕竟外部压力不小。”
王曜摇头:“按原计划推进。AIAgent、跨端互联、开放标准,一样都不能少。”
“可基金会那边担心投入产出比……”
“我知道。”王曜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“但他们忘了,有些投资,回报不在财报上,而在未来某一天,一个孩子抬起头说‘我也能改变世界’的眼神里。”
元旦凌晨,零点钟声敲响。
星火OS全球服务器同步推送新年特别更新。
开机画面不再是冰冷的品牌LOGO,而是一段温暖的文字,源自那位盲人程序员的留言:
>“我没有看见过这个世界,但我知道,你们正在为所有人创造新的可能。”
下方新增一行小字:
>**“致每一位让代码更有温度的人。”**
王曜站在阳台上,望着城市烟火升腾。
手机震动,是林浅发来的消息:
>“萤火引擎v2。0测试通过,支持离线手语翻译,春节前可上线。”
他回了个“好”,然后打开微博,翻到那条三年前发布的微博草稿。
评论区早已超过百万条。
最新一条写着:
>“我在南极长城站,用M9Pro连上了星火OS。极光之下,我第一次觉得,祖国的技术也照亮了地球尽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