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朱元璋的官,狗都不当 > 第一百九十七章 洪武二十一年(第2页)

第一百九十七章 洪武二十一年(第2页)

与此同时,通缉令传遍天下。朱七依旧杳无音信,但民间传言四起:有人说曾在徽州深山见过独腿老汉教孩童识字;有人称湖广某村来了一位采药人,右脸带疤,每到初七必服药;更有樵夫报称,在太湖深处一座无人岛上,夜夜有灯火闪烁,似有人居住。

陆明远不动声色,却暗中调派水师改装渔船,在太湖各岛布下眼线。他还下令重奖提供有效线索者,赏银升至两千两,并承诺保护举报人全家安全。

一个月后,转机出现。一名渔妇携幼子前来报案,自称丈夫半年前受雇运送物资至湖心岛,归来后不久暴毙,临死前留下半张地图,说是“那个戴斗笠的老头给的,让我藏好,将来有用”。她本不敢言,直到看见通缉画像,才知丈夫卷入大案。

陆明远接过地图细看,只见其上标注若干暗礁位置与潮汐规律,中心一点画着简陋屋舍,旁注小字:“庚戌之后,守灯十年。”

“庚戌……正是朱七兵部编号的年份。”陆明远目光骤亮,“他在等什么人?还是在守什么东西?”

他亲率精锐乘夜潜入该岛。岛上荒草丛生,唯有一座石屋矗立崖边,门扉紧闭。破门而入后,屋内陈设极简:一张木床、一只陶炉、几册旧书,墙上挂着一幅褪色军旗,旗角绣着“靖难左营”四字。最令人震惊的是,地窖中藏着一口铁箱,箱内整齐码放着三十六枚铜牌??正是《转运日志》中记载的三十六名参与军官的身份铭牌!

每块铜牌背后,都刻有一行小字:“吾罪难赎,愿以余生守灯,照彼归途。”

陆明远怔立良久。终于明白:朱七并未完全背叛。他或许是执行者,却也是见证者。这些年他藏身孤岛,不是为了逃避,而是守护这些亡灵的名字,等待一个可以说出真相的时代。

而在箱底,还有一封密封油纸信,署名“朱七”,日期为五日前:

“陆大人:

若您读至此信,说明天道未绝。我本罪人,不该求恕,但恳请您一件事??那些跟着我走错路的人,大多只为活命。他们不知全局,只听令行事。如今牌已归还,魂可安息。请勿株连其家人。至于我,愿投案受审,只求死后葬于阵亡兄弟碑侧,哪怕不立名。”

陆明远将信贴胸而藏,下令封锁岛屿消息,仅对外宣称“发现重要物证”。他不想让朱七成为英雄,也不愿让他沦为弃子。这个人,必须活着站在审判庭上,亲口说出那晚船沉太湖的真相。

十月十九,特别审判庭开庭。大理寺正堂座无虚席,百姓挤满庭院,媒体记者列席记录。陆明远作为主诉官,当庭展示全部证据:铁箱金条、转运日志、通信簿、花名册、火漆印模、残账抄本……每一件都引发阵阵惊呼。

周廷章仍不认罪,昂首冷笑:“你们说的一切,都是推测!谁亲眼看见我拿钱?谁听见我下令贪污?没有!这就是你们所谓‘正义’?靠几张破纸定人生死?”

陆明远不怒,只轻轻拍手。门开处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被搀扶而入??正是当年枫桥药铺掌柜。他颤声作证:“小人记得那枚铜扣,也记得那副药方。更记得,后来有个穿青袍的年轻人来赎回扣子,给了双倍银两,还说‘替家父谢您守口如瓶’。”

紧接着,周家管家出庭指认:“我亲眼见老爷每月初七派人送药至太湖,回程带回一只小木盒,说是‘给老朋友的礼’。去年冬天盒子破裂,我瞥见里面是金条!”

最后,陆明远取出朱七来信朗声宣读。全场寂静如死。

判决当日,大雨倾盆。建文帝亲临午门观审。三司联署裁定:周廷章犯“欺君罔上、盗国资财、焚毁官文、构陷忠良”等十一罪,依律斩首,家产抄没,子孙三代不得入仕;周景和从犯,流放琼州;其余涉案官员一百三十七人,按罪轻重分别处决、革职、贬黜。

诏书下达那一刻,京城万人空巷。有人痛哭,有人欢呼,更多人默默跪地,朝着南方某个方向叩首??那是无数无名将士埋骨之地。

陆明远没有参加庆功宴。他独自来到城外义庄,打开那只装金条的木箱,一根根投入火堆。火焰腾起,映红他疲惫的脸。

“烧了吧。”他说,“这些东西,沾过太多血。”

火光中,他仿佛看见娘的身影站在风里,手里拿着那杆旧秤,微笑着点头。

三天后,一艘小舟悄然驶离太湖。船上坐着两名影察,押送一名戴枷老人。那人独腿倚栏,望着远方晨曦,一言不发。

陆明远立于岸边,遥遥拱手。

朱七也缓缓抬起手,回了一礼。

风拂江面,碎金万点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