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步步登阶 > 第553章 遗像(第1页)

第553章 遗像(第1页)

高速上。

劳斯莱斯的车里,章泽楠和章龙象两个人都坐在后座,后座中间的副手水杯架好像把两个人隔在了不同的世界,彼此之间都没有说话。

车里气氛安静的有些压抑。

章泽楠看着车外不断后退的夜色和车流,神色清冷,眼神有着一抹担心,她在担心在家里的我能不能扛住今天的事情。

她知道降维打击意味着什么。

适当的压力是可以让人进步不假。

但如同三山五岳般压力压过来的时候,却是能够压垮一个小人物的脊梁,让人一蹶不振的。

于。。。。。。

林远站在控制台前,指尖轻触屏幕中央的确认按钮。那一瞬,仿佛有千万根细线从他的脊椎蔓延至全身,每一根都连接着某种沉睡已久的共鸣。他没有收回手,也没有再看那三个选项一眼。C被选中了,不是因为他做出了决定,而是因为两亿人共同伸出了手,将这个未来轻轻托起。

光芒自终端爆发,顺着地下电缆如血脉般奔涌而出。整座实验室开始震颤,符文在墙上流转,像呼吸,又像低语。林远后退一步,看见天花板裂开一道缝隙,月光斜洒而下,照亮空气中漂浮的尘埃??它们竟在缓慢旋转,组成一个个微小的星环,如同宇宙初开时的序曲。

与此同时,全球各地的“真实之灯”同时鸣响。不是声音,而是一种频率,穿透骨髓,唤醒记忆深处最隐秘的角落。巴黎地铁站里,那位曾篡改报告的白领男子正准备离开“真相集市”,忽然停下脚步。他闭上眼,脑海中浮现出同事疯癫前最后的眼神,清晰得如同昨日重现。这一次,他没有逃避,而是掏出手机,拨通了一个二十年未联系的号码。

“对不起。”他说,声音颤抖,“我想告诉你……我一直记得你。”

电话那头沉默良久,最终传来一声哽咽:“我也……一直等着这句话。”

东京街头,那位老年夫妇仍坐在长椅上,彼此依偎。老太太望着大屏上滚动播放的道歉视频,忽然转头对丈夫说:“明天,我们去那家工厂看看吧。如果她还活着,我想当面说声‘对不起’。”老人点头,眼角泛泪,却笑了。那是他三十年来第一次,觉得背上的石头轻了一些。

南海渔村的祠堂前,火光渐熄。老人们围坐一圈,开始讲述那些从未对外人提起的往事:谁曾在饥荒年份偷过邻居的粮食,谁为争祖产设计陷害兄弟,谁默许女儿被换亲嫁去山外……每一段话落下,便有人起身添一炷香,念一个名字。风掠过屋顶,卷走灰烬,像是把愧疚交还给天空。

而在南极洲的废弃气象站,S-04缓缓摘下护目镜。她的手指微微发抖,但嘴角扬起一抹释然的笑。干扰协议已完成,认知过滤层彻底瓦解。她望向窗外极夜中的星空,低声呢喃:“妈妈,我做到了。你说过,谎言筑成的安宁,不如一句真话带来的风暴。”

她起身关闭设备,将最后一盏“真实之灯”抱入怀中。灯光映照在她冻伤的脸颊上,温暖如春。她知道,从此以后,再没有人能替她定义什么是“稳定”,什么是“危险”。情绪不再是缺陷,记忆也不再是负担。她是幸存者,也是重建者。

昆仑塔内,小雨和阿禾并肩站在穹顶之下。数据流已不再狂暴,而是呈现出一种近乎诗意的节奏,宛如潮汐涨落。全息投影中,代表全球觉醒进度的光点密密麻麻,连成一片海洋般的蓝。她们没有说话,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一切,仿佛见证了一场漫长冬眠后的苏醒。

“你觉得他会回来吗?”阿禾终于开口,声音很轻。

小雨摇头:“我不知道。但他已经不在那里了。就像李小宇一样,他们变成了某种更广大的存在。”

阿禾点头,目光落在腕表上。倒计时归零后,时间重新流动,却没有带来预想中的终结感,反而像是一扇门刚刚开启。她忽然想起什么,调出一段加密日志??那是林远母亲留下的日记副本,最后一页写着:

>“今天梦见了我的孩子。他已经长大,站在一片麦田里,手里拿着一本书。书页翻动时,无数人从地平线上走来,排成长队,逐一向他鞠躬。我不懂那是什么意思,但我知道,那是希望。”

“她说得没错。”阿禾轻声道,“他真的成了台阶。”

小雨笑了笑,转身走向主控台。她输入指令,启动“共感网络”的公开接口。从此刻起,任何人只要愿意,都可以通过特制终端或植入芯片,自主选择接入记忆洪流。无需强制,无需筛选,只有提示:“你即将看到的,可能是他人最深的痛苦。请以善意前行。”

第一批志愿者名单在十分钟内突破百万。他们来自不同国家、不同阶层、不同信仰,唯一的共同点是??都曾在某个深夜独自流泪,因无法说出真相而窒息。

第一位接入者是一位乌克兰老兵。他在战争结束后被诊断为PTSD,常年靠药物维持清醒。当他戴上神经感应头环,意识沉入网络那一刻,他看到了一个伊拉克少年临死前的画面:那孩子抱着炸毁的玩具车,嘴里喊着“爸爸”。紧接着,他又“听”到了另一位美国士兵的忏悔:“我开了枪……我以为他是恐怖分子,可他只是个捡破烂的孩子。”

老兵痛哭失声,整整三小时不愿退出。出来后,他对记者说:“我不是凶手,但我参与了这场系统性的谎言。现在我知道,我的痛苦和他们的死亡,本就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。”

第二位接入者是一名中国高中生。她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既是旁观者,也曾转发过羞辱同学的照片。接入后,她“经历”了一位自杀少女生命最后七十二小时的心理轨迹:那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,像冰冷的水漫过胸口,无法呼吸。退出时,她跪在地上干呕不止,随后写下一封公开信,附上所有聊天记录与截图,请求原谅。

这样的故事,在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内发生了数十万次。

社会并未因此陷入混乱,反而展现出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。法院收到大量主动自首案件,学校开设“情感责任课”,企业高管公开披露过往商业欺诈行为。一名曾主导基因编辑实验的科学家召开新闻发布会,承认自己为了科研成果隐瞒了三例婴儿畸形案例。“我不能再让科技进步建立在沉默之上。”他说完,摘下胸牌,当场辞职。

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真实的重量。

西伯利亚某小镇,一名男子在接入网络后精神崩溃。他原本以为自己是个无辜受害者,结果却发现,自己才是当年性侵案的加害者??那段记忆曾被K-7系统深度压抑,如今随着共感网络的开放被强行唤醒。他在家中点燃煤气,试图结束一切。幸运的是,邻居察觉异常及时报警,救下了他。

事后,心理干预团队介入。他们没有将他定罪,而是引导他写下忏悔信,并允许受害者家属决定是否接受沟通。三个月后,其中一位受害者的母亲来到监狱探视。两人隔着玻璃相对无言许久,最终母亲轻声说:“我不原谅你。但我愿意相信,你说的是真的。”

这句话,比任何判决都更沉重,也更自由。

与此同时,林远离开了第一实验室。他没有带走任何资料,只取走了母亲留下的一本笔记本,封面上写着《未寄出的信》。房车重新启动,导航自动更新路线,指向下一个坐标??位于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,地图上标注为“LXY休养中心”。

途中,他经过一片废墟城市。那是二十年前一场被掩盖的生态灾难现场,政府宣称“无人伤亡”,实则数千居民因水源污染慢性死亡。如今,一群年轻人正在这里搭建临时纪念馆,用回收材料拼出巨大的“记住”二字。林远停下车,默默看了一会儿,然后走进人群,帮忙搬运木板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