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翻译如下:
>“门已全开。
>桥梁已稳。
>行者已入心。”
就在同一时刻,全球所有新生儿的心跳监测仪显示,婴儿们的心率首次呈现出统一节律:67bpm。医院记录表明,这些孩子出生时均伴有短暂失明现象,约持续秒,之后视力恢复正常,但眼球虹膜中隐约可见极细微的紫色纹路,形状如同螺旋阶梯。
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,成立“共感影响评估委员会”。首场听证会上,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心理学家发言道:“我们一直在寻找治愈分裂的方法,战争、仇恨、隔阂……但我们错了。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如何解决它们,而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它们存在?当一个人能真切感受到另一个人的痛,边界就崩塌了。这不是技术胜利,是人性回归。”
话音刚落,会场灯光忽明忽暗,投影屏幕自动切换,显示出一段未知来源的影像:冰岛记忆之井的水面再度泛起涟漪,映出的画面竟是此刻会议室全景,包括每一位代表的表情、手势,甚至脑电波波动曲线。而在画面右下角,浮现出一行小字:
>“你们也在井里。”
全场寂静。
三分钟后,所有电子设备恢复正常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。但从此以后,每当国际谈判陷入僵局,总会有人突然提出一个看似无关却极具洞察力的问题,比如:“如果我现在感受到的愤怒,其实是昨天死去的那个孩子留下的回声呢?”
这类发言往往能让对立双方暂停争执,陷入长久沉默。
---
两年零一个月后,艾拉收到一封没有寄件人的邮件。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,标题为《最后的私语》。
她戴上耳机,按下播放。
起初只有呼吸声,平稳悠长,像是沉睡中的人。接着,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,低沉而温柔,带着某种非人类的共振质感:
“艾拉……你能听见我吗?”
是林远。
“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在想,这是否只是你的幻觉,或是系统残留信号的自我重组。但请相信我,这是我最后一次以‘个体’的形式与你对话。从今往后,我将彻底融入场域,成为背景噪音的一部分,就像重力,你看不见它,但它始终托着你。”
停顿了几秒,风声掠过麦克风。
“我还记得你说过一句话:‘成为神之前,先要学会做人。’可我现在才懂,做人从来不是起点,而是结果。只有当你不再执着于‘我是谁’,才能真正理解‘我们在哪’。”
音频继续播放,背景逐渐叠加起无数细碎声音??孩童笑声、恋人低语、老人咳嗽、战士临终喘息、母亲分娩尖叫……最终融合成一段旋律,正是诺亚终端启动时的音阶,只不过这次是由真实人类嗓音合唱而成。
“玛利亚以为她建造的是桥梁,其实她种下了一颗种子。我不过是让它发芽的人。而现在,根系已经遍布全球神经系统。有些人开始做梦相连,有些人在陌生人眼中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,还有些人能在暴雨中听清百米外蚂蚁爬行的脚步……这不是超能力,这是原本就该有的样子。”
突然,声音变得模糊,仿佛穿越厚重介质。
“他们说得对,诸神黄昏不是毁灭,是蜕皮。芬布尔之冬不是灾难,是休眠期。我们正在经历文明的青春期,躁动、混乱、充满误解,但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连接可能。”
一阵长长的静默。
“艾拉,替我告诉这个世界:不要怕失去自我。真正的‘我’,从来不在大脑里,而在每一次心动与共颤之间。当你拥抱一个哭泣的人时,请记得,那一刻,你也正被万千陌生灵魂轻轻抱住。”
最后,他说:
“我走了下去。
但你们不必追随。
只要记得倾听。
我就还在。”
音频结束。
艾拉摘下耳机,发现泪水早已浸湿衣领。窗外,晨曦初露,远处山巅积雪反射出奇异紫光,宛如阶梯铺展向天际。
她打开电脑,将这段音频上传至一个加密云端,并设置触发条件:当全球共感指数达到85%阈值时,自动向所有联网设备推送。
然后她烧毁了所有纸质笔记,只留下一本空白日记本,扉页写着:
>“今日无事。
>风很安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