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俗仙 > 376三十六灵官之首(第2页)

376三十六灵官之首(第2页)

她把画折成船,放入井中。片刻后,水面泛起涟漪,金光轻闪,浮现两字:

>**“看见了。”**

女孩愣住,随即咧嘴笑了,蹦跳着跑出院子。夕阳把她小小的影子拉得很长,像一根连接天地的线。

当晚,林昭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边的沙漠中,黄沙漫天,唯有中央立着一棵瘦弱的树,正是那枚胡杨叶所化的幼苗。树下坐着一个穿军大衣的男人,低头抽烟,烟头明明灭灭。

“你是李默?”林昭问。

男人抬头,眼神深邃如古井。“我不是来求救的。”他说,“我是来还债的。”

“什么债?”

“一句没说出口的谢谢。”他缓缓道,“二十年前,我在边防站执勤,战友替我挡了那一枪。他临死前说:‘替我看看春天。’可我后来酗酒、打架、逃役,活得像个鬼。直到看到你们的报道,我才想起他还欠这个世界一声‘我活着’。”

他站起身,拍了拍衣领上的沙:“我要在这片戈壁种一千棵言草。只要有一株活下来,我就让他听见??春天到了。”

林昭醒来时,东方微明。他走到院角,发现那株胡杨苗竟长高了一寸,叶片边缘泛起淡淡金光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根部周围,细小的绿色嫩芽正接连破土而出,围成一圈,如同守护的卫士。

他知道,那是言草的种子,在万里之外被某种信念唤醒,穿越风沙而来。

七月十五,中元节。民间传说鬼门开,百魂归家。往年这天,井边格外冷清,人们惧怕亡灵低语。但今年不同,大批家属携香烛纸钱而来,却不烧也不祭,只将亲人的遗物投入井中:一枚婚戒、一双旧鞋、一本日记、一件毛衣……

井水每一次波动,都会映出一段影像般的光影:一位老妇人在厨房煮汤,回头笑着说“够咸了吗”;一名少年骑车摔倒,父亲一边骂一边扶他起来;一对夫妻在雨中撑伞同行,突然相视而笑……

这些都是记忆深处的画面,平凡至极,却因真实而动人。

林晚站在一旁,轻声解释:“井不是通阴间,它是通‘记得’的地方。只要有人还记得,他们就没真正离去。”

午夜钟声敲响时,第十二枚仁子缓缓升至半空,洒下点点光尘,落入每个人怀中的物件上。刹那间,所有物品都变得温热,仿佛刚从亲人手中递来。

一位失独母亲抱着儿子的校服泣不成声,忽然感觉背后一阵暖意,似有人轻轻抱住她。她转身,只见风拂过桃树,一片花瓣飘落肩头,形状恰好像一只小小的手掌。

黎明时分,万物归宁。林昭独自登上山顶,望向远方。他看见山坡上,新栽的言树林正迎风轻摆,每一片叶子都在微颤,如同千万人在低声诉说。而在西北方向,卫星地图显示,一片原本标注为“无人区”的荒漠地带,出现了零星绿色斑点??那是李默和他的同伴们种下的第一批言草试验田。

手机震动了一下。是婉的父亲发来的短信:

>“她今天吃了整整一碗粥。吃完后,指着窗外那棵桃树说:‘花开得真好啊。’我没告诉她那是你种的。但我想,她知道。”

林昭握着手机,仰头看向天空。云层裂开一道缝隙,阳光倾泻而下,正好落在青崖山的最高处。

他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雪夜,自己蜷缩在实验室角落,对着冰冷仪器喃喃自语:“如果世界真的听不见我,那我就造一口能让它听见的井。”

如今井已成,桥已通,人心如潮涨落,彼此交汇。

可他仍站在原地,布衣草鞋,两鬓染霜。

少年守井人又问他:“您累吗?”

他笑了笑:“累。但听见一个人说‘我好了’,就够我走下一程。”

风起了。桃树白花纷飞,落在井面,漾开圈圈涟漪。第十三枚仁子,在幽暗深处,悄然萌动。

它还未命名,也未显形。但它存在的本身,已是一个预告:

还有更多的沉默,等待被理解;

还有更深的孤独,渴望被拥抱;

还有无数个躲在柜子里的孩子,正颤抖着手,准备画下他们的第一朵花。

而青崖山的井,始终开着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