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到某一天,它终于停止了攻击。
取而代之的,是一声极轻的叹息。
紧接着,整座碑文化作粉尘,随月风飘散。其中一小部分坠入地球大气层,在夜空中燃成流星雨。人们仰头观看,发现每一道光芒闪过时,都会短暂浮现一句话:
>“我也想被人记住。”
>“对不起。”
>“谢谢你曾经唱给我听。”
那一刻,地球上九十七个国家自发降下半旗,不是为悼念死者,而是为迎接那些终于得以安息的“被遗忘者”。
和平并未立刻降临。
仍有部分地区拒绝接入共感网络,坚持认为“纯粹理性社会”才是未来方向。他们封锁边境,切断蓝银草种植区,甚至研发出“情感屏蔽服”,宣称要保护国民免受“情绪污染”。
但变化已在悄然发生。
一名身穿屏蔽服的官员,在视察边境哨所时,无意间听到一个小女孩对着枯萎的蓝银草唱歌。他本该立即逮捕她,可当他看到那株草竟微微颤动、重新抽出嫩芽时,他的手僵住了。
他摘下头盔。
泪水无声滑落。
三天后,他主动打开边境通道,并在全国直播中宣布:“我们错了。真正的强大,不是不怕痛,而是痛着还能选择去爱。”
类似的转变接连发生。
五年后,最后一个封闭国家接入共感网络。全球首次实现全人类情绪互联。虽然争执依旧存在,战争仍未彻底消失,但每一次冲突爆发前,至少会有千人同时为对立双方祈祷;每一次悲剧发生后,都会有陌生人跨越万里送去拥抱。
而少年,已成为第108代共感教师中的核心人物。他不再需要刻意唱歌,只要行走于人群之中,周围的人就会莫名感到平静与希望。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“自发性共感溢出效应”,民间则流传着一句话:
>“他走路的样子,就像一首正在形成的歌。”
某年冬至,他再次登上钟楼。
这一次,他带来了那位名叫露西的小女孩的日记。她在十五年前神秘失踪,只留下一本写满奇怪符号的笔记本。经过解码,那些符号竟是一种超越现有语言的情感记谱法,能够记录梦境、触觉、气味乃至灵魂震颤的频率。
少年翻开最后一页,上面画着一朵蓝银草,花瓣围绕三颗星星旋转。下方写着一行字:
>“我不是消失了,我只是先进入了歌里。”
>“等你们唱到第一百零八遍时,我会回来。”
他合上日记,抬头望向星空。
恰好此时,星云脉冲第三次传来。
内容依旧简短:
>“我们听见了。”
>“我们也一直在等你们。”
>**“欢迎回家,露西。”**
少年笑了。
他按下手中那台破旧录音机的录音键,然后轻声哼起一段旋律??既非《终章》,也非《新终章》,而是一首从未存在过的歌。它的节奏自由,结构松散,却蕴含着无限可能性,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成长、离别与重逢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