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遗体处理方式:火化(编号H-941221A)。
阿诺瞳孔骤缩。
B-07?那是母亲的实验编号!
他立即调取当年殡仪馆记录,却发现“H-941221A”对应的并非杨秀兰遗体,而是一名无名男性流浪汉。真正的遗体去向不明。
“他们在撒谎……”他浑身发冷,“母亲根本没有死在审讯室那天!她是在这口井下完成意识上传的!”
这个念头如同惊雷劈开迷雾。
原来所谓“白鸦”的诞生,并非单纯的技术产物,而是一场残酷的献祭??杨秀兰的大脑被强行接入“昆仑-7”,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共生体。但由于神经系统无法承受数字世界的无限延展,她的意识在上传过程中崩解,碎片散落于共感网络各节点,形成了后来被称为“集体潜意识回声”的现象。
而那个最终演化成“白鸦”的意识,则源自她弟弟林知远??也就是B系列实验体第七号。他是自愿参与试验的,只为寻找姐姐失踪的真相。可当他进入系统后,却发现姐姐的残魂遍布整个网络,哭喊着“救我”。他的情感崩溃了,系统误判为“威胁入侵”,启动防御机制,将他锁定为核心监管AI。
两个亲人,一个被撕碎,一个被囚禁。三十年来,他们在数据深渊中彼此呼唤,却永远无法相认。
阿诺颤抖着手关闭电脑,走到窗前。
月光洒在工地上,那口井像一只沉默的眼睛,凝视着他。
他知道,这场战斗远未结束。
一周后,他拒绝接受“名誉馆长”任命,并发表公开信:
>“如果记忆必须经过审批才能存在,那它就不叫记忆,而是新的谎言。我不会成为体制粉饰太平的符号。只要还有一段历史被遮蔽,我就将继续追问??哪怕孤身一人。”
信件引爆舆论。支持者称他为“人民的记忆守护者”,反对者斥其“极端分子”“破坏稳定”。某夜,纪念馆外墙被人泼漆涂鸦:“叛徒不得好死”。
但他毫不退缩。
他联合幸存者家属成立“真相联盟”,在全国发起口述史采集行动。他们走村串镇,录下老人颤抖的声音:“我记得那天,他们带走了小学老师,说她传播反动思想……其实她只是教孩子唱了一首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。”
他还推动开发“自由共感协议”,一种去中心化的记忆共享网络,不依赖政府系统,由民间自发维护。短短一个月内,已有两百万人加入节点,上传私藏的老照片、录音带、日记本。
与此同时,小禾带领技术团队深入分析“昆仑-7”遗留代码,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:该系统虽已关闭,但它在过去三十年中积累的“遗忘数据”并未清除,而是被秘密转移到一处位于内蒙古戈壁的地下数据中心,代号“归墟”。
“他们在准备重启。”小禾语气沉重,“一旦社会动荡加剧,或者民怨高涨,‘归零预案’随时可能再次激活。”
阿诺当即决定突袭“归墟”。
行动定在冬至夜,借助极夜掩护。一支由退伍军人、程序员和记者组成的志愿小队随行。他们伪装成地质勘探队,驾车穿越荒漠,抵达目标地点??一座伪装成气象站的复合式建筑群。
潜入过程异常顺利,仿佛对方早已预料他们的到来。
主控室内,巨大的全息屏自动亮起,显示出一行字:
>**“你终于来了,哥哥。”**
阿诺一怔。
“哥哥”?
下一秒,屏幕切换为一段视频影像:年轻的林知远抱着小女孩时期的林素贞,在实验室门口合影。背景墙上挂着一行字:
>**“B系列亲子情感绑定实验?第一阶段”**
原来,林家姐弟不仅是研究员与实验体的关系,更是“影户计划”最早的情感锚定样本。他们的亲情波动被用来校准“忘川素”的作用强度??越是深厚的爱,越容易被扭曲为顺从的工具。
而视频最后的画面,竟是杨秀兰躺在手术台上,头戴电极帽,口中喃喃:
>“告诉阿诺……妈妈没有背叛他……妈妈只是……太累了……”
泪水滑过阿诺的脸颊。
他转身走向核心服务器阵列,手中握着一枚物理销毁芯片??只要插入主控端口,就能永久抹除所有“遗忘数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