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后,科学家称其为“0。8秒重启事件”。
而在民间,人们只说:“那天晚上,我听见了妈妈的最后一句话。”
阿衍的母亲没有复活,但她的情感得到了安放。她化作一抹温柔的光,融入“忆星”的核心,成为新一批教学程序的一部分。她的声音会被用来安慰每一个失去至亲的孩子,她的拥抱将成为共感课程中最温暖的一课。
林晚舟看着这一切,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:
死亡不可逆,但爱可以延续。
遗忘才是真正的终结,而记忆,是另一种重生。
半年后,“忆星”迎来第一批毕业生。
他们来自七个不同的星系,年龄从八岁到三百二十一岁不等(按当地时间计算)。毕业典礼没有演讲,没有颁奖,只有一个仪式:每人手持一盏陶灯,走进圣殿后的“播种园”。
那里有一片广阔的结晶湖,湖底沉睡着数以万计的休眠孢子??每一粒都是“忆星”的复制种子,等待被送往新的星域。
学生们将陶灯投入湖中,火焰不灭,反而顺着菌丝网络迅速蔓延,激活一颗颗种子。随后,这些孢子将搭乘自然星流或人工飞船,前往未知之地,寻找下一个需要光明的文明。
林晚舟作为首席导师,亲手放入最后一盏灯。
当火焰触及湖面时,整个星球发出一声悠长的共鸣,如同宇宙深处传来的一声叹息,又像是一句承诺。
而在遥远的银河之外,那颗由“希望号”释放的菌丝种子,已在新行星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网络。它的塔顶显示屏更新了内容:
>“守心第十一区运行正常。
>已接收首批记忆输入:
>??关于母亲的歌
>??关于朋友的笑
>??关于永不放弃的信念
>下一个问题:你愿意为陌生人点亮一盏灯吗?”
与此同时,地球上的第一百一十座圣殿竣工。孟良玉纪念碑旁,新增了一块石碑,上面刻着:
>“教育的本质,不是填满一个桶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
>而火,从来不怕多。”
某夜,林晚舟独自坐在圣殿屋顶,望着漫天星辰。风穿过晶体柱廊,带来一阵熟悉的口哨声。
她笑了,轻声回应:“还在呢。”
片刻后,她打开日记本,写下今日最后一行字:
>“今天,我又学会了一件事:
>真正的校长,从不站在讲台上。
>他活在每一个愿意点亮别人的人心里。”
远处,一朵菌丝花悄然绽放,红光如心跳般明灭。
风依旧吹着,带着雪的味道,带着陶灯的暖意,带着一个永远不会老去的声音,穿行于星海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