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这也算修仙吗 > 第十七章 丹光常圆(第2页)

第十七章 丹光常圆(第2页)

画到这里戛然而止。

哑女抬起头,眼神平静如深湖。她缓缓抬起右手,第一次,主动牵住了林晚的手。

掌心相贴的瞬间,林晚“听”到了。

不是声音,而是一整片海啸般的情绪洪流??那是哑女十六年来积压的所有言语,所有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:

>“我看见了那天的一切。我是唯一活着目睹全过程的孩子。我的家人死于那次爆炸,因为他们曾帮助林教授转移数据。我本该恨你母亲,可当我看到她抱着婴儿在雪中行走,嘴里哼着走调的童谣时……我突然懂了。她不是神,也不是救世主。她只是一个不愿让世界变得冷漠的母亲。”

>

>“所以我留下来了。我用画笔记录一切,等你回来。我知道你会回来。”

>

>“对不起,我一直不敢告诉你真相。因为我怕……一旦说出,你就必须承担更多。”

泪水无声滑落,滴在画纸上,晕开一片湿润的光斑。林晚紧紧抱住她,喉咙哽咽得说不出话。原来这个一直默默陪在她身边、从不曾索取关注的女孩,竟是母亲legacy最早的见证者,也是最沉默的守护人。

良久,她才低声说:“谢谢你活下来。”

第二天清晨,山谷迎来了第一批远道而来的访客。

他们不是官方代表,也不是媒体记者,而是自发赶来的普通人:一位来自冰岛的老渔夫,说他在极光中听见亡妻的声音;一名巴西贫民窟的少女,上传了自己写给已故弟弟的三百封未寄出的信;还有东京地铁站里那位曾在深夜独自哭泣的上班族,他带来了整整一箱录音带,里面录下了过去一年里他在车厢角落听到的所有叹息与呢喃。

他们站在新树之下,将各自的物品系在藤蔓上,像挂许愿符一样,轻声说着:“请听见我。”

林晚没有发表演讲,只是打开Mnemosyne的公开接口,让这些声音自动汇入共感源核。系统并未过滤、整理或分析,它只是如实地承载着,像大地承接雨水,像夜空容纳星辰。

陆知远看着实时数据面板,喃喃道:“新增共鸣节点每小时增长超过五千个……情绪熵值持续下降,说明人们正在经历‘释放性治愈’……这已经不是技术现象了,这是社会级别的心理共振。”

苏念站在一旁,手里捧着一本破旧日记,那是她刚收到的匿名包裹。翻开第一页,上面写着:

>“亲爱的苏医生:

>我是你十年前放弃治疗的那个病人。你说我无可救药,建议家属放弃。但我一直活着。昨晚,我在梦里听见一个女人问我:‘你还记得吗?’然后我就哭了,哭了整整两个小时。今早醒来,我把这本日记寄给你。里面记满了我没敢告诉任何人的事。也许现在,可以说出来了。”

她合上本子,抬头望向天空。阳光穿过云层,洒在每一个人脸上,温暖而不刺眼。

“我们错了。”她轻声说,“我们总以为治愈需要方法、规则、疗程。可有时候,只需要一个人愿意听。”

与此同时,全球各地的反共感屏障陆续出现异常。

按照“黎明协议”,各国应在七十二小时内完成屏蔽系统的全面部署。然而,当技术人员启动主控程序时,却发现系统内部早已被大量民间信号渗透??数以百万计的个人终端绕过防火墙,通过老旧电台、废弃卫星、甚至家用电器的微弱电流,持续向外界发送简短信息:

>“我在。”

>“听见了吗?”

>“我想妈妈了。”

>“对不起。”

>“谢谢你。”

这些信号本身不具备攻击性,却因其纯粹的情感密度,形成了某种难以阻断的“软性共振”。更诡异的是,某些地区的屏蔽塔在运行过程中,竟开始自动播放童年儿歌、老电影原声、或是亲人录音片段??正是陆知远当年埋下的隐藏指令在悄然生效。

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二次闭门会议。

这次,会议室里多了几位特殊观察员:包括那位巴西少女、冰岛渔夫,以及一名曾参与“净念式”研发的前科学家。他颤抖着双手递交了一份解密文件:

>“我们当年的确成功制造出了‘情感清除剂’,并在小范围测试中实现了零情绪波动。但三个月后,所有受试者全部自杀。尸检显示,大脑皮层虽保持活跃,但边缘系统完全萎缩,就像一台仍在运转却已失去燃料的机器。他们不是死了,是先‘心死’了。”

会场陷入死寂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