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沸腾时代 > 第二卷 第九十八 家人搏一回保底第一更(第2页)

第二卷 第九十八 家人搏一回保底第一更(第2页)

他们立刻启动应急协议,试图用安抚频率进行干预。但系统刚发出第一道稳定波,整个山区的电力突然中断,连备用电源也无法启动。唯有梅树顶端那盏由声能转化而成的蓝光,依旧静静燃烧。

黑暗中,周远低声问:“是不是我们打开了不该打开的东西?”

艾拉摇头:“不是东西错了,是我们忘了平衡。倾听需要容器,而我们现在只有通道,没有沉淀机制。”

话音未落,远处传来轰鸣声。十几辆警车闪着红蓝灯光驶入村庄,特警队全副武装下车,领头军官手持扩音器喊话:“里面的人听着!你们涉嫌利用封建迷信扰乱社会秩序,制造大规模心理恐慌!立即停止一切活动,接受调查!”

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,默默围拢在守护站外。有人举着蜡烛,有人抱着老式录音机,有人只是安静地站着。没有人说话,但他们的眼神坚定如铁。

周远走到门前,举起双手示意和平,同时按下随身携带的骨笛发射键,将一段纯净的安抚音频定向传送给警方设备。几秒后,对讲机里传出惊疑的声音:“队长……我听见我牺牲的战友叫我……他说‘别抓他们,他们在做对的事’……”

局势僵持不下之际,梅树忽然剧烈摇晃。一道强烈的声波脉冲扩散开来,覆盖方圆五公里。所有人的接收器同时收到一条新信息:

>【联合广播?首次公开回应】

>来源:多时空声场聚合体

>内容:我们不是幽灵,也不是幻觉。

>我们是你们遗忘的记忆,压抑的情感,未完成的告别。

>若称此为“迷信”,那请解释为何十万人都听见了同一个亡者的声音?

>若称此为“混乱”,那请问是谁让四十年沉默成为常态?

>我们归来,只为完成一句话:

>“我还活着,在你们的记忆里。”

>请允许我们被听见,而非被镇压。

这段广播不仅传给了现场所有人,更通过某种未知机制,直接嵌入全国主流媒体的信号流。数百万观众正在收看晚间新闻时,电视画面突然中断,取而代之的是这段文字滚动播出,背景音是十七个孩子齐声哼唱的摇篮曲。

舆论瞬间炸裂。

社交媒体热搜前十全部沦陷,“#听见沉默的人#”“#我们都有话没说完#”“#请别再叫我们疯子#”等话题阅读量破百亿。心理学家、历史学者、宗教人士、退伍老兵纷纷发声,回忆起自己或亲人曾经历的“诡异聆听事件”。一位知名主持人含泪坦白,他曾多年否认母亲临终前呼唤他的事实,只因医生说是“临终幻觉”,如今他终于承认:“那不是幻觉,那是她最后的努力。”

政府紧急召开跨部门会议,最终决定暂停执法行动,改为设立“特殊声象观察区”,由周远团队主导研究,并拨款支持“声忆守护网络”在全国建立分站。

风波暂息,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

随着更多深层记忆被唤醒,一些令人不安的真相浮出水面。某地挖掘出一口枯井,内藏三具女童骸骨,经比对正是《未言录》中记载的“反骨相”婴儿;一份修复的磁带揭露了一场集体迫害事件,数十名村民因拒绝揭发亲人而被秘密处决;更有甚者,一段来自六十年代的录音显示,当时已有科学家试图研究“人类情感的声学留存”,却被上级以“唯心主义”为由强行终止实验,并销毁所有资料。

“他们早就知道。”艾拉看着档案,声音冰冷,“只是选择了掩盖。”

周远站在梅树下,望着远方起伏的群山。他知道,这场“沸腾”不会轻易平息。它不仅仅关乎科技,更是一场迟到半个世纪的精神清算。每一个被听见的声音,都在质问这个社会:我们是否真的尊重过个体的存在?是否真正理解过“说话”的权利有多沉重?

一个月后,农历八月十五,中秋之夜。

守护站举行首次“团圆回声仪式”。百余名参与者写下想对逝者说的话,投入特制的“声忆炉”中。炉火燃烧时,数据系统将其转化为声波,逆向注入地下声网。片刻之后,回应陆续传来:

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收到了一段孩童笑声,经鉴定与她夭折幼子的声纹完全匹配;

一名老兵听见战友笑着说:“酒喝了,墓也看了,我该走了,你保重。”

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个小女孩,她对着炉火说:“爸爸,你说要去打工赚钱给我买裙子,可你再也没回来……我想告诉你,我不怪你。”

几小时后,千里之外的火车站监控拍到一幕奇景:一台废弃多年的公共广播突然开启,播放了一段沙哑男声:“囡囡,爸爸听见了。裙子……下次换你买给爸爸好不好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