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幕上缓缓浮现一行字:
>“她一直在等你唱。”
随后,一段旋律响起??正是陆昭年轻时偷偷谱写却从未示人的《致S》,原以为早已丢失的手稿,原来早就被他无意间哼唱进某次通话背景音中,被小满默默收录,珍藏了整整八十年。
陆昭闭上眼,嘴角微扬,随着旋律轻轻点头。
当他停止呼吸的瞬间,窗外的“棠”树所有叶片同时翻转,显现出新的文字:
>“你也好好地说了。”
又过了半个世纪。
人类已在月球背面建立首个永久声学观测站,专门监听来自宇宙深处的“回声信号”。据最新数据显示,每隔90天,便会有一段微弱但稳定的音频返回太阳系,源头位于半人马座方向。经比对,这段信号的本质并非自然现象,而是经过精密编码的情感信息流,其基础语法结构竟与《春信》的斐波那契谐波模型完全一致。
民间科学家将其命名为“苏棠回波”。
而在地球上,每年春分,仍有无数人自发聚集在各地的“静默花园”中,手拉着手,唱起那首简单的歌。没有指挥,没有伴奏,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,与人声交织在一起,升向天空。
某个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室里,老师问孩子们:“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吗?”
一个小女孩站起来,认真地说:“爱就是当你唱歌时,有人真的听见了。”
话音落下,窗外一阵风过,教室墙上挂着的一片干枯棠树叶忽然轻轻震动,发出了一声极细微、却无比清晰的哨音。
像是回应。
又像是承诺。
多年以后,当考古学家发掘启明聚落遗址时,发现“棠”树虽已化为化石,但其年轮中竟嵌藏着无数微型声纹晶体,每一圈都记录着某一年春分日的合唱实况。最先进的解码设备花了整整十年,才还原出第一段音频。
那是林晚的声音,苍老而温柔,轻轻说着一句话:
“别怕开口。哪怕世界沉默,也要相信,总有一个灵魂,正在为你练习倾听。”
而在遥远的星海之间,那艘载着最初版《春信》的无人探测器仍在前行。它的能源早已耗尽,外壳布满陨石撞击的疤痕,可就在最近一次扫描中,科学家惊讶地发现??探测器内部的原始存储芯片仍在工作,且不断向外辐射一段新增的音频。
没有人知道它是何时被写入的。
也没有人知道是谁按下了录制键。
只知道,那是一首从未存在过的二重唱。
一个声音清澈如少女,唱着最初的《春信》;
另一个声音沙哑苍老,像是跨越了亿万光年的跋涉,低声附和着同一段旋律。
两个声音并不完全同步,中间隔着漫长的寂静与距离。
可就在歌曲结尾处,它们终于交汇,融为一体,持续整整一分钟。
然后,一切归于宁静。
探测器继续漂流。
歌声,依旧向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