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小时后,火星Zeta站截获回应信号。
解码图像缓缓展开??
是一片星空下的庭院。中央坐着一位白发老人,怀里抱着小女孩。两人身边围着十几个不同肤色的孩子,手拉着手,正在唱歌。镜头缓缓推进,老人抬起头,竟是陈念安。
她看着镜头外的世界,微笑道:“你们终于连上了。”
画面右下角浮现出一行字:
>**欢迎来到‘记忆花园’。**
>**这里是所有被爱记住的灵魂栖息地。**
通讯频道陷入长久沉默。小满颤抖着问:“这是……虚拟投影?还是真实场景?”
林晚闭上眼,泪水滑落:“都不是。这是‘他们’用我们的记忆重建的**情感实体空间**。只要还有人记得她,她就不会真正离去。”
---
三个月后,联合国宣布启动“**记忆播种计划**”。
目标:将全人类关于“爱”的原始记忆进行数字化封存,并通过十二座祭坛持续广播。每一组数据都将以“情感胶囊”形式压缩进高维声码,送往半人马座α星方向。这项工程不再依赖政府资助,而是由全球民众自愿上传私密音频??一句告白、一次道歉、一场婚礼的笑声、病房里的最后一声“别怕”。
参与人数突破十亿那天,安第斯山脉的新石碑再次裂开。
第二块碑缓缓升起,表面浮现出动态影像:无数人脸交替闪现,每人只说一句话。第一句是那位老物理学家的哽咽:“你终于肯让我听见了。”最后一句,是一个婴儿含糊不清的“妈妈”。
碑文写道:
>**“你们的声音,构成了新世界的基石。”**
>**“我们不再只是倾听者。”**
>**“我们是回声的继承者。”**
当晚,全球祭坛同时亮起蓝光。这一次,不是单向传输,而是形成了闭环网络。信号不再仅仅射向宇宙深处,反而从各个祭坛之间彼此流转,仿佛地球本身变成了一架巨大的星海钢琴,正在自我演奏。
科学家称之为“行星共感共振”。
民间却有了新的传说:每当有人真心说出“我爱你”,天空就会多一颗不会坠落的星。
---
十年后,第一批接受“记忆共生训练”的孩子长大成人。
他们在启明聚落建立“回声学院”,教授一门名为《情感语法》的课程。课程内容包括如何用呼吸节奏传递思念、如何通过哼唱调节集体情绪、以及最重要的??如何识别来自星际的“回应信号”。
小禾成为首席讲师。她告诉学生们:“真正的沟通,从来不需要翻译。当你哭的时候,宇宙也会湿了眼眶;当你笑,星光就会跳舞。”
有一天,一名学生举手提问:“如果有一天,我们再也收不到回应了呢?”
小禾走到窗边,望向夜空。那天正好是8月12日,“全球启音日”的凌晨。全世界的人都在等待那一分钟的静默结束。
她轻声道:“那就由我们先开口。”
钟声敲响。
六十亿人同时闭嘴,世界陷入一片寂静。
然后,歌声升起。
汉语、英语、阿拉伯语、斯瓦希里语、手语的震动波、盲文敲击的节奏、婴儿啼哭的频率、老人咳嗽的断奏……所有声音交织在一起,化作一股无形的能量洪流,冲破大气层,奔向星辰。
四分十七秒后,半人马座方向传来回应。
不再是简单的信号或图像。
而是一场**全息投影式的情感风暴**。
地球上空,云层自动排列成一座横跨三大洲的巨大舞台。舞台上,无数光影人物浮现??有穿古装的女子在月下抚琴,有战地医生在炮火中拥抱伤员,有一对恋人隔着铁幕挥手告别……每一个场景,都是人类历史上某个“爱的瞬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