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事会紧急召开会议,几位元老级成员态度强硬:“必须切割!否则影响集团整体信誉!”
季恒坐在长桌尽头,神情冷峻。“谁批准的调查?”
“证监会已立案。”财务总监低声回答,“而且……举报人提供了内部账目截图,来源很可能是我们系统内部人员。”
会议室陷入沉默。这意味着,有人背叛了他们。
当天下午,苏离接到念安老师的电话:“孩子说昨晚做了噩梦,梦见爸爸妈妈被抓走了。她一直在问,是不是因为我们太幸福了,所以老天爷要收回一切?”
苏离心头一紧。她知道,这场风暴不会只停留在财经版面,它终将席卷他们的生活。
晚上,全家围坐吃饭时,小星忽然放下筷子:“爸爸,是不是有人想毁掉铃兰之家?”
季恒点头:“有人不想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。”
“那我们就让他们看看,什么才是真正的东西。”小星站起身,跑回房间拿出一本厚厚的速写集。翻开第一页,是一幅幅记录着“铃兰之家”筹建过程的手绘图:破败厂房的初貌、孩子们第一次走进绘画室的笑容、伊莎贝尔拄杖巡视园区的身影……每一页都配有详细文字说明,包括日期、参与人员、物资清单。
“这是我这半年记的‘真相日记’。”他说,“如果他们不信嘴,那就看画。”
季恒凝视着儿子坚定的眼神,缓缓起身,将手掌覆在他头顶。“明天,我们一起开记者会。”
次日上午十点,季氏集团总部大楼前挤满了记者。闪光灯如雷闪烁,提问声此起彼伏。
季恒一身深灰西装走上台,身后站着苏离和三个孩子。小星抱着他的速写本,念安牵着妹妹的小手,脸上毫无惧色。
“各位。”季恒的声音平静却有力,“有人说我们在演戏,说我们的慈善是包装。那么,请允许我用最原始的方式回应??不是财报,不是律师函,而是孩子的笔。”
他示意小星上前。少年打开速写本,一页页展示那些被忽略的细节:某日暴雨中工人抢修屋顶的画面;一位自闭症男孩第一次拿起画笔的瞬间;还有那位十四岁写信女孩来访后,在沙盘区堆起一座“安全屋”的场景。
“这些,都是真的。”小星抬起头,直视镜头,“我没有继承权,也没有股份,但我有一双眼睛。我看见过痛苦,也看见过希望。如果我们做的事是假的,那为什么会有孩子在这里学会笑?为什么会有父母在这里找回拥抱的勇气?”
台下一片寂静。
苏离接过话筒:“十五年前,我走进季家大门时,被人当作交易品。今天,我站在这里,不是以总裁夫人身份,而是作为一个母亲,一个幸存者。我们建‘铃兰之家’,不是为了赎罪,而是为了让下一个像我、像小星、像无数躲在衣柜里的孩子知道??你们不必等救世主,你们本身就是光。”
发布会结束三小时后,那段十五年前的监控视频悄然上线,标题为《最初的我们》。画面无声,却震撼无数观众。评论区迅速刷屏:
>“原来光鲜背后,藏着这么多伤。”
>“这才是真正的女性力量。”
>“请把‘铃兰之家’模式推广到全国!”
更令人意外的是,当晚九点,市纪委发布通报:经初步核查,“铃兰之家”项目资金使用合规,举报材料存在伪造痕迹,案件已移交公安机关侦办。
风波渐息,但苏离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
一周后,她在整理母亲遗物时,发现一封未曾寄出的信。信纸发黄,字迹颤抖:
>“亲爱的女儿:
>
>如果你能看到这封信,说明我已经不在了。这些年,我无数次想写信给你,可每次提笔,都觉得对不起你。我不配做母亲,但我一直记得你出生那天的阳光。你那么小,那么软,睁着眼睛看我,好像在说:妈妈,别怕。
>
>我没能保护你,反而让你学会了逃跑。可现在我想告诉你:留下来,也是一种勇敢。就像那年冬天,你偷偷塞在我枕头下的巧克力??那是我吃过最甜的东西。
>
>愿你活得比我坚强,比我自由。
>
>??永远爱你的母亲”
苏离抱着信坐在地板上,泣不成声。原来早在她十三岁那年离家打工时,就曾在母亲枕下留过一块巧克力,附纸条写着:“妈妈,等我赚钱回来接你。”她以为没人看到,原来那份爱,早已被拾起,珍藏了半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