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画面通过卫星、社交媒体、口耳相传,迅速传播。人们开始意识到,某些变化早已发生??战争新闻减少了,争吵变少了,连天气都变得温和起来。科学家无法完全解释这种现象,只能称之为“共情共振效应”。
三个月后,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。会议全程没有主席台,所有人围坐成圆圈,脚下各放一把竹扫帚。决议第一条写道:
>“自即日起,所有国家教育体系必须纳入‘基础清扫课程’,培养公民对环境、他人与自我行为的责任感。”
第二条补充:
>“任何AI开发项目,若未能体现‘服务而非支配’原则,一律禁止上线。”
他没有出席这场会议。那天,他正在社区公园指导一群老人练习扫地姿势。一位八十多岁的退休教师拄着拐杖坚持参与,汗水顺着额头滑落。
“我这辈子教书育人,从没想过晚年还要学扫地。”老人喘着气说。
“但您教的学生,现在都在扫。”他笑着扶住对方的手臂,“而且,他们扫得比谁都认真。”
老人怔住,随即哈哈大笑,笑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。
当晚,他做了个梦。
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垠草原上,天空湛蓝,风带着青草香。远处,无数人背对着他,各自挥动扫帚。他们的动作并不完全一致,却奇妙地保持着同一节奏。
忽然,所有人在同一秒停下。
然后,齐齐转身。
每一张脸,都是他自己??年轻的、年老的、男的、女的、不同肤色、不同语言,甚至有些面孔根本无法定义性别或种族。但他们眼中都有同样的光:清明、坚定、平和。
其中一个走上前来,伸出手,掌心躺着一颗种子,内部星光呈螺旋状旋转。
“轮到你了。”那人说。
他醒来时,窗外晨曦初露。
床头柜上,不知何时多了一个木盒。打开后,里面静静躺着一枚翡翠色的种子,与启明种一模一样,只是体积更大,光芒更盛。
盒底压着一张纸条,字迹清瘦挺拔:
>“扫帚未断,尘路未尽。
>若你仍愿俯身,请随我来。”
这一次,他没有犹豫。
他穿上外套,将种子贴身收好,拿起原帚,走出家门。
朝阳升起,照亮整座城市。街道上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弯腰,拾起落叶、纸屑、碎玻璃。他们的影子里,隐约浮现出扫帚的轮廓。
风起了。
它掠过山川、城市、海洋,带着千万次清扫的韵律,传向未知的远方。
而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,或许都藏着一把看不见的扫帚,等待某一天,被温柔拾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