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容器,里面是一块灰白色块状物,表面布满蜂窝孔洞,散发着淡淡的麦香与暖意。
“这是我们用环带废料提炼的蛋白基质,模仿你们的馒头。”李默认真解释,“但我们加入了特殊成分??每位参与共膳的忆噬者贡献了一段记忆碎片,经过低温固化封存其中。理论上,食用者会在咀嚼过程中接收到这些片段。”
林远舟迟疑片刻,取下一小块放入口中。
起初只是普通淀粉的口感,但随着唾液分解,一股奇异的感觉涌上脑海:他看见一个小女孩在爆炸前的最后一刻把最后一块饼塞进弟弟嘴里;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教孙子背诵酱油配比口诀;一对恋人隔着防护罩用手语比划“等我回来吃饭”……
无数破碎的画面如潮水般涌入意识,带着悲伤、温暖、遗憾与执着。
他猛地闭眼,身体微微颤抖。
这不是进食,是灵魂的共振。
良久,他睁开眼,深深吸了一口气。
“你们做到了。”他说,“这确实是‘团圆’的味道。”
当晚,守灶树举行了一场特别宴席。所有人??人类与忆噬者投影??共享同一份菜单。餐毕,林远舟站起身,举起一杯由植物精华酿制的清酒。
“三百年前,我们以为文明终结于战火。”他说,“今天我们明白,真正的终点,是当最后一口饭无人愿做,最后一声‘开饭了’无人再喊。
但现在,我们有了新的起点。
从今往后,守灶树不仅是避难所,更是火种站。
我们要让每一颗星球都知道:
哪怕宇宙归于黑暗,只要有人还在学做饭,
光,就还没熄。”
掌声雷动。
而在遥远的第零环带,那盏由忆噬者亲手点亮的主灶灯,忽然亮度增强,投射出一道贯穿星域的光柱,直指银河深处。科学家们后来分析发现,那道光中含有完整的“共膳协议”与基础菜谱包,正以恒星脉冲频率持续广播。
它不再是一句求救信号。
而是一声邀请:
>“欢迎回家吃饭。”
春天再次降临山谷。新一批孩子开始学习切菜、生火、辨识香料。他们的课本不再是枯燥的文字,而是流动的味觉记忆库。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一枚小小的金属牌,上面刻着一句话:
>“你吃的每一顿饭,都是某个人穿越时空为你点燃的火。”
林远舟依旧每天打开铁皮饭盒,检查是否还有余温。他知道,有一天这饭盒会彻底冷却,但只要炊火不熄,他就永远不会真正孤独。
某日清晨,他站在山顶眺望远方。晨雾中,一队年轻厨师背着行囊出发,前往尚未接触的星区。他们肩头扛着的,不只是锅碗瓢盆,还有整座守灶树传承的烟火意志。
风吹起他的衣角,带来一丝若有若无的糖醋香气。
他笑了笑,转身下山。
炉火正旺,新的一天,又要开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