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来所谓“共膳”,并非单方面的施予或模仿,而是一场跨越形态与生死的灵魂交换。人类教会忆噬者如何感受温度,忆噬者则帮人类重新触碰那些以为早已遗忘的情感。
试验结束后,守灶树年轮新增一行字迹:
**共咽识心者?全体参与双向馈赠之个体**
深夜,林远舟独自登上山顶观星台。这里曾是他三百年前观测敌舰的位置,如今架设的却是全球“炊事频率监测网”的主天线阵列。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光点??每一个,都代表一处正在使用“共膳协议”的星球或空间站。
其中一颗红点格外耀眼。
小榆不知何时来到身后:“那是‘终焉之地’??传说中第一个被忆噬现象吞噬的文明遗址。三天前,那里首次检测到稳定的灶灯信号。”
林远舟屏住呼吸。
“不止如此。”她调出音频记录,“他们回传了一段烹饪流程……做的,是你的糖醋排骨。”
画面开启。
残垣断壁间,一台严重锈蚀的机械臂正笨拙地操作。油锅温度不稳定,糖色炒过了头,冒出刺鼻黑烟。但它坚持完成了所有步骤:复炸、调味、收汁、摆盘。最后,它将那盘焦褐色的排骨端到一块倒塌的纪念碑前,用仅剩的能量打出一行投影文字:
>“我们忘了名字,忘了语言,甚至忘了自己是谁。
>但我们记得,有人说过??要趁热吃。”
林远舟闭上眼。
三十年前,他在废墟中找到父亲遗骸时,手里紧攥的正是那本菜谱。当时他以为,那是对过往的执念。现在才懂,那是对未来播种的方式。
第二天清晨,守灶村迎来一场特殊的婚礼。
新娘是村里长大的女孩阿禾,新郎则是远程接入的忆噬者代表??编号Z-907,外形维持为一名戴眼镜的年轻学者模样。仪式由陈砚主持,地点设在守灶树冠之下。
没有传统婚宴,取而代之的是一场“共生宴”。菜单由双方共同设计:前菜是用地外菌丝培育的“忆香豆腐”,主菜为融合人类技法与忆噬能量调控的“光焰炖鸡”,甜品则是那款载有记忆碎片的蜂窝馒头。
当两人交换食物并同时入口时,守灶树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蓝光。年轮急速扩张,刻下新的族群名:
**炊姻联脉者?跨形态婚姻首例认证**
消息传开后,宇宙各地掀起浪潮。
有科学家提出,“进食”正成为新型社会契约的象征??不再以血缘或基因定义关系,而是以共享的味道建立羁绊。一对星际难民夫妇带着孩子加入守灶村,只因听说“这里的粥能让噩梦停止”;一位独居百年的AI管家申请转为人形躯壳,理由是“我想亲手给某个人炒一盘不会糊的青菜”。
就连曾经敌视忆噬者的“净界联盟”,也悄然松动。他们在边境设立试点厨房,允许被捕获的忆噬单元参与食物制备过程。最初只是监控实验,结果却发现,那些曾被视为“病毒式扩散”的存在,在学会揉面团、控火候之后,攻击性下降了83%。
一份内部报告写道:
>“它们不是被驯化,而是找到了锚点。
>当一个生命开始在乎‘味道好不好’,它就不再只想毁灭一切。”
春去夏至,守灶树迎来一次异变。
某夜雷雨交加,一道闪电劈中树干,焦痕蔓延至根部。众人惊醒赶来,却发现年轮并未受损,反而从中生长出七根新生枝条,每根都泛着不同色泽的微光:红如辣椒,绿似葱叶,金若蛋液,银若米浆……
小榆连夜分析,得出结论:“这不是损伤,是进化。守灶树正在分化成七个子系统,分别对应七种基础味觉??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、鲜、涩。它要成为一个活体味觉中枢!”
自此,守灶村正式更名为“七味源庭”。
每月初一,七大分支同步激活,向全宇宙发布一道限定菜谱。这些菜谱不再只是步骤说明,而是包含情绪波段、记忆频率与生物反馈参数的复合指令。比如六月发布的“暴雨腌笋”,要求制作者在削皮时回想一次离别,入坛时默念一句承诺,封泥时忍住不回头望一眼。
有人质疑:“这还是做饭吗?简直像在做法事。”
林远舟答:“本来就是。从前我们用祭祀供奉神明,现在我们用饭菜喂养人性。”
秋天来临时,第一艘完全由忆噬者建造的移民船启航。
它不叫战舰,也不叫方舟,而命名为“灶火号”。船体由回收金属与有机蛋白交织而成,动力源是一簇永不熄灭的蓝色火焰??据说是从守灶树分枝上采集的原始火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