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2章
崔泓这个案子尘埃落定,朝堂上留下了大片的权力空位。
如何填补这些空缺,迅速稳定朝局,成为李睿和重臣们面临的首要急务。
紫宸殿暖阁,门窗紧闭,熏香袅袅。
除了李睿和常恩外,仅有三人,镇国公杜仁绍、新任吏部尚书周正卿,以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。
此人是刚被重新启用、以刚正不阿著称的御史中丞孟岩。
御案上摊着京官及地方官员名录,上面用朱笔圈划了不少名字,都是崔党倒台后空出的关键职位。
从六部侍郎、郎中,到御史台要职,乃至几个富庶之地的知府、转运使,位置紧要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“陛下。”周正卿率先开口,他年约五旬,面容清癯,原是吏部左侍郎,因看不惯崔泓的作风而被长期压制,如今被破格提拔,深知责任重大。
“崔泓案子牵涉较广,遗留下来的职位都是要职。臣与孟大人连日梳理,拟定了一份补缺名单,请陛下与国公爷过目。”
他双手奉上。
李睿示意常恩接过,并没有立刻翻开,而是看向杜仁绍:“杜卿,你意下如何?”
杜仁绍坐在下首,闻言欠身:“陛下,臣以为在这种非常时候,选用官员首要就是品性操守与实干之才。”
“以往崔泓把持吏部,任人唯亲,许多有才之士或因不肯同流合污而遭排挤打压,或因出身寒微而无缘晋升。如今正是采用这些忠正贤能、涤清吏治的良机。”
“国公爷所言极是。”孟岩声音洪亮,带着正气,“老臣在都察院多年,亲眼见了不少御史因弹劾崔泓不法遭贬,或郁郁不得志。”
“诸如监察御史李文博、孙立人等,都是敢于直言上谏的大臣,可堪大用。
“此外,各部院中,也有不少埋头实务、不事钻营的干吏,如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赵明诚,精通水利,却因不肯虚报工程款项讨好上官,多年不得升迁。”
李睿缓缓点头,这才翻开周正卿呈上的名单,仔细阅览。
名单上罗列的人选,果然大多并非显赫出身,也非左右逢源之人,而是在基层历练多年、政绩卓著,或者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、性情刚直之人。
“这个赵明诚,朕有印象。”李睿指尖点着一个名字,“去年黄河凌汛,他提出的分洪方案颇有见地,只是当时。。。。。。”
“唉,被搁置了,升他为工部右侍郎,主管河工水利。”
“陛下圣明。”周正卿道,“还有刑部员外郎张衡,精通律法,办案严谨,不畏权贵,可升任刑部郎中。户部主事王璞,善于理财,清正廉洁,可试任度支司郎中。。。。。。”
李睿一边听,一边用朱笔在名单上做着记号,或准,或需再议。
杜仁绍在一旁不时补充几句,他对军中及地方上的官员了解更多,还推荐了几位在边镇或州郡颇有政声、却因不肯向崔泓“进贡”而久不得升的官员。
“陛下,”杜仁绍又道,“此次调整的不光是补缺,更需要考虑长远。臣认为可以在一些关键职位上,提拔一些背景相对简单的官员,逐步削弱某些世家门阀对六部九卿的影响力。”
李睿眼中精光一闪,这正是他心中所想。
崔泓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世家权利过度膨胀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