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华娱:屁股坐正了吗?你就当导演 > 第179章 张宗昌行径想交融没可能19(第3页)

第179章 张宗昌行径想交融没可能19(第3页)

阿南录下了这段音频,后来用在了第十集的开篇。

回到北京后,《大地之子》进入最后混剪阶段。音乐总监建议采用纯民乐配器,以赫哲族传统乐器“口弦琴”为主旋律载体。试听会上,当口弦琴的颤音伴随江水声缓缓升起时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那种声音,不像演奏,更像低语,仿佛来自土地深处的倾诉。

与此同时,国际传播事务局发来函件: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邀请《大地之子》主创出席次年春季在日内瓦举办的“全球生态影像论坛”,并将该片列为“人类可持续发展教育推荐教材”。

压力随之而来。央视要求增加政策解读章节,强调政府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;某基金会则希望突出资助项目的成效,建议删减部分“过于沉重”的个体故事。

曹忠一一婉拒。

他在内部会议上说:“我们不做宣传片,也不做控诉书。我们只做一面镜子??照见伤痕,也照见光。”

最终版本保留了所有核心人物的真实轨迹:古丽娜带领村民成功争取到首批生态补偿金,但她并未停止奔走,而是发起“绿色棉田联盟”,推动全疆有机种植转型;杨青山虽因膝盖旧疾被迫减少投递里程,但他培训的十名年轻邮差已组成“风雨背篓队”,延续着他二十年如一日的路线;陈慧敏所在的工厂响应公益倡议,为流水线女工增设午休躺椅和亲子通话角;而艾尔肯,则辞去电视台工作,专职协助边疆村落建立民间环保档案。

最令人意外的是,那位曾质疑曹忠“只会拍穷苦”的制片人,竟真的践行承诺,联合多家平台推出“真实剧场”计划。首期项目聚焦十二位普通劳动者,题材涵盖环卫工、殡仪师、乡村教师、聋哑快递员……上线首月播放量破亿,弹幕刷满“原来生活本身就是史诗”。

冬末,抚远传来消息:江面开始解冻。第一道裂缝出现那天,老赵早早驾船出发,在晨雾中撒下了新年第一网。

两个小时后,他打上来三条半尺长的鳌花鱼。

他没有卖,也没有吃,而是将鱼放入随船携带的木盆中,带回岸边,请曹忠拍下全过程。

“我要让它们游回去。”他说,“告诉江里的同伴,还有人在等它们回来。”

视频传回北京那天,正值全国两会召开。一位人大代表在分组讨论中播放了这段footage,并引用片中台词:“**只要还有人在唱这首歌,就说明江还没死透。**”

发言结束后,全场静默数秒,随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。

当晚,《大地之子》全网同步上线。十二集内容按周更新,每集结尾附带一支“现实追踪短片”:展示主人公近况、相关政策进展或观众行动反馈。

第一集播出四十八小时内,#乌苏里江守护者#话题阅读量突破五亿。数百名网友自发组织“净滩行动”,在各地河流捡拾垃圾;多家高校开设“非虚构影像创作”选修课;更有数十位农民工子女报名参加华为“大地之声”摄影培训班,用手中的二手手机记录家乡变迁。

而在遥远的缅甸难民营,那个曾寄来塑料瓶渔船模型的女孩,在看完第六集后写下一封信:

>“我终于明白,梦想不是逃离,而是重建。我们用泥巴捏的房子,终有一天会变成真的砖瓦。谢谢你们让我相信,漂泊的灵魂也能扎根。”

曹忠将这封信用相框装裱起来,挂在工作室墙上。旁边是他父亲多年前送给他的第一台DV,以及一张泛黄的照片??年轻的父亲站在黄河岸边,背着沉重的摄影包,目光坚毅如铁。

春天来得悄无声息。

四月初,抚远的冰完全融化,江水恢复流动。石头终于学会了独立撑船,虽然还在摇晃,但已能在浅水区平稳航行。

老赵坐在岸边看着,嘴角扬起笑意。

曹忠再次按下录音笔:

“第1985天,乌苏里江,晴。

冰融了,船动了,歌还在。

光,真的回来了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