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-特别条款:若任一方在比赛中触发“非理性高光时刻”,全场观众可投票决定是否保留该操作记录为历史遗产
比赛开始。
前十分钟平稳推进,双方操作精准,节奏严谨。评论员纷纷赞叹:“这才是顶级对决应有的水准。”
直到第13分28秒。
Faker的劫在没有视野的情况下,突然从中路消失,绕后包抄。队友并未配合,兵线也未到位??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“错误决策”。
“他在干什么?”解说惊呼,“这波必死啊!”
然而下一秒,李相赫的劫竟在同一位置做出相同举动,仿佛预知了他的行动。
两人在野区狭路相逢。
技能交错,普攻对拼,血量飞速下降。
最终,Faker残血逃生,李相赫阵亡。
回放慢动作显示:两人都在同一毫秒选择了相同的技能衔接顺序??那是S5时期职业选手常用的连招,早已被现代AI判定为“效率低下”而淘汰。
直播间炸开了锅。
>“他们不是在打架,是在对话!”
>“这是属于老一辈的语言!”
>“原来真正的默契,不是算出来的,是感觉出来的。”
赛后采访,记者追问李相赫为何要模仿那一波送命操作。
他沉默几秒,然后说:
“因为三年前,我也曾被人告诉我‘这样打会输’。可那天我突然明白,有些操作的意义,不在于赢,而在于‘我愿意为之付出代价’。”
全场静默。
三日后,全球超过五十万名玩家在PhoenixArena发起“致敬双劫”挑战:不限段位、不限设备,只求打出一次“明知会死仍要出手”的操作。
系统统计显示,成功达成目标的玩家中,87%在赛后留言写道:
>“那一刻,我觉得自己真正活着。”
***
深秋,北京某高校实验室。
一名研究生正在调试新型神经交互装置。当他接入PhoenixArena测试端口时,设备突然跳出异常提示:
>【检测到外部意识波动】
>【匹配度:93。7%】
>【来源追溯失败】
>【备注:该波动模式与已故选手权敏雅最后一次比赛时的脑电特征高度一致】
学生愣住,反复核对数据。
不可能。她已经去世三年。
可就在当晚,整个校园网内的电子屏齐齐黑屏一秒,随后浮现出一行字:
>“谢谢你们,还记得那一箭。”
>??Mina
没人知道是谁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