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女帝,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> 3040(第23页)

3040(第23页)

郑和抬头,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:“不,是给姜县令送份大礼。””这附近可有砖窑?”

黑夫挠了挠头:“往北二里好像有一个旧砖窑,但是平时也没有人。”

都上值多久了,这松阳县的一草一木都摸的清清楚楚。

别说这颇有名气的砖窑了。

郑和站起身,拍了拍手上的泥屑:“走吧,带路。”

穿过一片杂木林,一座低矮的土丘出现在眼前。

丘体侧面开着一个黑黢黢的拱形洞口,周围散落着些残破的砖块。郑和弯腰钻进窑洞,里面弥漫着陈年的烟熏味。他借着外面的光线看清了内部结构。

“典型的馒头窑”

馒头窑是传统窑炉的一种,因其外形近似馒头而得名,属于半倒焰式窑,火焰从火膛上升至窑顶后,部分倒流向下,再从烟囱排出。

郑和用手指轻叩窑壁,发出沉闷的响声,“壁厚不足,火道太直。”他蹲下身,从地上捡起半块残砖,借着烛光仔细观察砖体断面。砖心呈现出不均匀的灰黑色,边缘则泛着暗红。

黑夫好奇地凑过来:“这颜色咋花花绿绿的?”

“火候不均。”郑和用指甲刮过砖面,”外层过火,内里欠火。烧窑时热气走得不匀。”他将残砖翻过来,底部粘着些砂砾,“泥料也没筛净。”

走出窑洞,郑和绕着土丘转了一圈,不时用随身带的短杖戳探地面。在窑体背面的斜坡上,他发现了几道被雨水冲刷出的沟壑。

“看这里。”郑和指着沟壑中露出的土层,“窑顶覆土太薄,保温不足。烧窑时热气都从这儿跑了。”

黑夫似懂非懂地点点头:“难怪大家都说这窑费柴火,十担柴烧不出三担好砖。”

因为这窑费柴又难烧,品质也不好,渐渐的就荒废了。

郑和从袖中取出素纸和炭笔,迅速勾勒出窑体的轮廓,在关键部位标上记号。画完后,他抬头望向不远处的松阳河:“咱去看看取土的地方。”

河边的取土坑已经积了半池雨水。郑和用木棍搅动池水,待浑浊稍减,他俯身舀起一捧泥浆,让泥水从指缝间缓缓流下。

“好泥!”郑和眼睛发亮,“这泥浆细如面粉,沉淀后必定细腻紧实。”他从不同位置取了五份泥样,分别用油纸包好,“回去要仔细验看。”

县衙偏厅里,郑和将五份泥样摆在长桌上。他取来五个陶碗,分别放入等量的泥土,再倒入清水搅拌成浆。

“赵师傅,你看这泥浆沉淀的速度。”郑和对闻讯赶来的老窑工赵大锤说,“泥质越细,沉淀越慢。”

赵大锤凑近观察,只见第三个碗中的泥浆沉淀明显慢于其他几个:“怪了,同一条河的泥,差别这么大?”

郑和用木棒轻轻搅动第三个碗:“这段河湾水流平缓,沉积的泥最细。”他取出一块白瓷片,滴上泥浆,待干后用指甲轻刮,“看这泥膜的韧性,黏性极佳。”

姜戈走进偏厅时,正看见郑和将不同比例的细砂掺入泥料中揉捏。

“郑大人这是要改行做泥瓦匠?”姜戈打趣道。

郑和头也不抬地继续揉泥:“姜大人来得正好。松阳河泥品质上乘,只是旧窑工艺粗陋,浪费了好材料。”他将一团掺了细砂的泥料递给姜戈,“试试手感。”

姜戈接过泥团,惊讶地发现比普通泥巴细腻得多,揉捏时既不粘手也不松散:“这确实不一样。”

“三成细砂,七成河泥。”郑和又拿起另一个泥团,“这个加了碾碎的稻壳灰,烧制时不易开裂。”他转向赵大锤,“旧窑一次能出多少砖?”

赵大锤掰着手指算道:“满窑两千砖,但有三成是废品。”

郑和点点头,在纸上写下几行字:“新窑我打算做成连环窑,五窑相连,共用烟道。一窑装四千砖,废品率控制在半成以内。”

姜戈倒吸一口凉气:“这能做到?”

“姜县令放心,这和大明官窑制法是一样的。”郑和语气平静,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。他展开一张新图纸,“这是改良后的窑体设计,姜大人过目。”

图纸上精细地绘制着窑体的剖面和平面图,火道呈马蹄形环绕窑室,烟道分布在窑顶不同位置。姜戈虽然看不懂专业细节,但也能感受到设计的精妙。

“这得多少人工?多少银两?”姜戈最关心的还是实际问题。

郑和微微一笑:“旧窑主体尚可,改造主要费在火道和烟囱上。二十个壮劳力,十天工期,材料费约五十两。”他指了指图纸一角,“这里用河边的鹅卵石砌筑,省下三成石料钱。”

姜戈眼睛一亮:“这么说,县里完全负担得起!”

“不止如此,松阳泥烧出的砖,品质和色泽应当会比市面上的砖好上几倍,价格能翻三倍。”

松阳县的老式砖窑和砖的样式都没有大明的好,明代的砖以质地坚硬出名,大明的技艺烧砖加上好泥,肯定要比市面上的砖好上几成。

赵大锤激动::“乖乖,要真能烧出这样的砖,松阳窑可就出名了!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