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状元郎 > 第三一二章 状元公(第2页)

第三一二章 状元公(第2页)

他知道该怎么做了。

三日后,孤山梅园。

腊梅初绽,清香袭人。周延儒立于亭中,凭栏远眺湖光山色。忽见一青衫少年踏雪而来,步伐坚定,神色坦然。

“苏录参见大人。”

“你来了。”周延儒微笑,“可想好了?”

苏录拱手,朗声道:“晚生愿往!但有一言,须先陈明??我可助大人兴学政,但绝不做阿谀之臣;我可以走官道,但心中自有民间之路。若将来大人所行偏离正道,我必直言劝谏,哪怕因此去职,也在所不惜!”

四周随从闻言皆惊,以为他会婉转应承,谁知竟敢立下“逆谏”之誓。周延儒却哈哈大笑,连声道:“妙哉!妙哉!我就要你这样的人!不怕你不听话,就怕你只会听话。从今日起,你便是我的‘清源参议’,不必穿官服,不必行跪礼,见我如见师友,直言无忌!”

当即命人取来一份密册,名为《浙江学田清查总簿》,交予苏录:“这是我命人暗中调查十年所得,记载全省各县学田被豪强侵占、挪用、典卖之实情。有些地方,竟连县学的膏火银都被克扣殆尽。你先研读此书,一个月后,随我微服巡行绍兴、宁波二府,实地查访。”

苏录双手接过,沉甸甸的不只是纸页,更是千百寒门学子被压抑的命运。

归途中,胡大厨迎上来问:“少爷,巡抚可赏了什么好处?”

苏录摇头:“没有赏赐,只给了一个任务。”

“那……累不累?”

“很累。”他望向远处青山,“但也值得。”

自此,苏录的生活彻底改变。他不再终日埋首经书,而是开始走访城乡私塾,拜访老儒生,询问贫家子弟入学之难。他发现,许多乡村根本无校舍,孩童只能在祠堂角落听课;教师多为落第秀才,收入微薄,常需种田补给;更有甚者,某些宗族把持义学,只准本族子弟入学,外姓孩童一律拒之门外。

他在笔记中写道:

>“教育之不公,始于门槛之高低。富者延名师、购典籍、筑精舍;贫者借残卷、蹲檐下、听断章。如此差距,纵有天才,亦难突围。所谓‘有教无类’,不过空谈耳。”

同时,他也接触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。某日前往余姚查访,当地县令表面热情接待,暗中却派人跟踪监视。晚间投宿客栈,竟发现房中有人翻动行李,那份《学田清查簿》虽藏于夹层,却被动过痕迹。

他不动声色,次日仍按原计划拜会县学教谕。席间谈及学田问题,对方竟冷笑曰:“苏公子少年得志,怕是不知地方艰难。那些田产早年确属学田,可年代久远,契券散佚,如今产权归属早已不清。再说,若是追回,谁来管理?还不是落入官吏之手,照样贪墨?不如维持现状,至少还能收些租子贴补师生饭食。”

苏录平静回应:“若因恐贪而弃管,则天下万事皆可废矣。正因易贪,才需制度约束;正因混乱,才需厘清产权。大人身为教谕,不思振兴文教,反以‘现实艰难’为借口阻挠改革,岂非背离圣贤之道?”

话音未落,县令突然插言:“苏参议年纪尚轻,或许未曾经历实务。治理一方,讲究的是平衡二字。激进之举,往往适得其反。还望三思而后行。”

言语间威胁之意已露。

苏录起身拱手:“多谢大人提醒。但晚生以为,世间有两种‘平衡’:一种是以妥协换取暂时安宁,另一种是以正义重建长久秩序。我宁愿选择后者,哪怕道路荆棘。”

回程路上,随行书童忧心忡忡:“少爷,这些人分明想吓退您啊。”

苏录望着车窗外飞逝的田野,淡淡道:“他们越是害怕,就越说明我们找对了方向。豺狼见光,自然躲藏。”

一个月后,他随周延儒启程巡行。两人皆着布衣,扮作游学师徒,沿运河乘舟北上。每到一地,不惊动地方官员,悄然入校察访,召集师生座谈。苏录亲自记录问答,整理成册,名为《浙东学弊十症》。

其中列出:

一、学田流失,经费枯竭;

二、教师俸薄,人心思去;

三、教材陈旧,脱离实用;

四、考试僵化,专重八股;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