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状元郎 > 第三二八章 书生能当百万兵(第2页)

第三二八章 书生能当百万兵(第2页)

林昭握信良久,终未声张,只密封加印,附奏折一道,遣心腹快马送京。

数日后,圣旨抵达登州,嘉奖林昭“智勇兼备,安定海疆”,赐尚方宝剑一柄,可先斩后奏,节制山东、两浙、福建三路兵马。同时,朝廷宣布全面推行“新漕法”:每年春秋两季,由杭州、明州、泉州三大港出发,组成护航船队,运送军粮北上;沿途设补给站、灯塔、救生艇,建立完整海防体系。

百姓欢呼,商贾踊跃。短短半年内,沿海兴起市镇十余座,日本、高丽商人纷纷来华贸易,波斯香料、阿拉伯玻璃器、东南亚象牙犀角源源输入,而丝绸、瓷器、茶叶亦远销海外。海上丝绸之路,终于重现盛唐气象。

然而,林昭并未因此稍懈。他深知,真正的敌人不在海上,而在庙堂深处。

一日深夜,他在书房整理档案,忽觉窗外人影一闪。他不动声色,悄然抽出枕下短刃。片刻后,一道黑影翻墙而入,动作轻盈,却不料脚下绊到铜炉,发出轻响。

“出来吧。”林昭淡淡道,“既是刺客,何必藏头露尾?”

那人顿住,缓缓摘下面巾??竟是个女子,约莫三十许,面容清丽,眼神却冷若寒霜。

“林大人果然敏锐。”她低声道,“我名藤原织姬,乃母亲同族侄女,自扶桑渡海而来。”

林昭一怔:“你是……娘家人?”

“不错。”女子从怀中取出一枚樱花纹铜牌,“这是千代姑母临行前交给家族长老的信物,嘱咐若有血脉存于大宋,便以此相认。”

林昭接过铜牌,指尖微颤。背面果然刻着一行细小汉字:“吾儿若在,请代我见一面。”

他沉默良久,终将铜牌收入袖中。“你为何现在才来?”

“因我族亦受迫害。”织姬眼中泛起悲愤,“当年姑母叛辽投宋,东瀛朝廷虽表面不知,实则记恨。我父因与此事牵连,被贬琉球为奴。我自幼习武修文,只为查明真相,完成姑母遗志。”

林昭动容:“那你此次前来,所为何事?”

“一则传信:扶桑国内,已有开明贵族愿与大宋通好,共抗北方虾夷蛮族;二则警告??有人欲毁你声誉,已在暗中散布谣言,说你私藏倭妃,图谋不轨。”

林昭冷笑:“果不出所料。蔡京一党,终究不肯放过我。”

次日清晨,果然有御史台弹劾奏章飞至登州:称林昭“纳异邦女子为妾,秽乱纲常”,并附所谓“人证口供”,言之凿凿。

林昭看罢,只付之一笑。他命人将奏章原件连同藤原织姬的身份证明一并封存,另写奏折申辩:“臣终身未娶,一心为国。若有家室,唯有慈母坟前一束樱。至于织姬姑娘,乃家门故人之后,暂留幕中协助翻译海图文献,绝无私情。若朝廷不信,可派人查问净慈寺慧觉禅师,或调阅当年遣宋使团名录。”

与此同时,他加快编纂《海道图志》全本,汇集二十年来所有航海数据、气象规律、港口资料,甚至包括如何防治海员坏血病、建造抗风浪船型等实用技术。此书完成后,他亲自撰写序言:

>“天地之大,何止于陆?江河有限,而海无涯。闭关者惧风涛,通达者驭潮流。昔人谓‘普天之下’,今当言‘四海之内’。愿后来者,不以山河为界,而以民心为舟;不以锁国为安,而以交流为强。”

书成之日,恰逢冬至大典。皇帝亲自主持刊印仪式,命将《海道图志》抄录百部,分藏于国子监、翰林院、各大书院及边陲要塞。又特许民间刻印流传,只需备案即可。

自此,大宋学子不再只读四书五经,更有无数少年立志出海,研习天文地理、测量绘图、机械造船。杭州、泉州等地相继开设“海学馆”,教授算术、水文、外语,称为“新科”。

十年光阴,转瞬即逝。

又是一年清明,林昭再次来到净慈寺后山。樱花盛开如雪,落英缤纷。他轻轻放下一束花,低声道:“娘,海已通,国渐强。您若泉下有知,应可安息了。”

忽然,身后传来脚步声。回头一看,竟是年逾九旬的慧觉和尚,拄杖缓行而来。

“师父!您怎么还健在?”林昭惊喜上前搀扶。

慧觉微笑:“老僧不死,只为见证一个时代落幕,另一个时代开启。”他望向远方钱塘江口,一艘巨舶正扬帆出海,船头悬挂着绣有“海道”二字的旗帜。

“你知道吗?”慧觉轻声道,“你母亲当年留下一句话:‘若有一日,宋船能驶向星辰所在之处,便是我魂归故土之时。’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