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课铃打响时,楚天青和纪明川刚好踏入竞赛数学教室。
楚天青在后排找到了两个紧挨着的空位,本想和纪明川坐同桌,然而纪明川脚步一顿,默默走向另一侧,拉开另一张空桌椅,独自坐下。
楚天青双手扶住桌沿,低声问:“你为什么不坐过来?”
她总是如此直白,毫不掩饰。
纪明川沉默了两秒,才找出一个借口:“这张桌子大,写题方便。”
他翻开一张数学试卷,却没有再看她一眼。
楚天青的注意力也不在纪明川身上。她看见竞赛老师段启言匆匆走进了教室,往讲台上扔了一本教案:“来,同学们,今天我们讲解一下联考试卷,这次题目很灵活,你们得打起精神来。”
前几题还算常规,段启言讲得飞快,没过多久,他引出一道变式证明题,课堂顿时安静下来。
段启言把题目读了一遍:“在一场数学比赛里,某些参赛选手互相认识。我们把一个‘朋友圈’定义为,其中任意两人彼此认识。现在,假设最大朋友圈人数是一个偶数。请你证明,我们一定可以把所有选手分进两个房间,使得每个房间里最大朋友圈的人数刚好相等。”
段启言念完,看了一圈:“怎么样,谁来讲讲思路?以前练过类似题目,这道是改编的……怎么没人说话?你们是早上没睡醒吗?”
教室里一片沉默。
不少竞赛生正在纸上打草稿,理清自己的想法。他们思维敏捷,条理清晰,打草稿的速度也很快。
楚天青忽然举起手:“老师,这题可以用图论来解。”
段启言敲了敲黑板:“好,你到黑板上来写,写给大家看看。”
第23章
全班同学都转头看着楚天青,楚天青忽然有些紧张。
她站在座位上,一句一顿:“其实不用上黑板写……这道题,可以看作图论中的‘团划分问题’。假设图中最大团的大小是偶数2n,可以分成两个大小为n的子集,分别放入两个房间。其余的点,怎么分配都可以,只要保证两个房间里不出现比n更大的团……”
有些同学已经反应过来了,连连点头。
楚天青继续说:“其他的团大小不会超过2n,也不会完全包含已经被拆分的两个子团,因此可以通过逐步调整,将任何超过n的新团拆解,另一个房间也不会出现更大的团。这样一来,最终划分出的两个房间中,最大团的大小都是n。”
话音刚落,她又补充一句:“如果某一个新的团没有被之前的团完全覆盖,我们可以把不重合的部分单独移到另一个房间里,不会影响整体划分。”
段启言竟然给她鼓掌了:“我要特别表扬楚天青同学。这道题本身并不难,难得的是,楚天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,就说出了完整的思路,大家要学习这种熟练度。”
下一秒,教室里响起了掌声,声音并不是很响亮,持续的时间却很长,就连平时最安静的同学也跟着鼓了两下。
楚天青愣住了。她这才明白,在竞赛班里,大家真正尊重的,是那些解题迅速、思路清晰,又愿意与同学分享解法的人。
或许是因为这里的班风本就友好,又或许是因为段启言总爱鼓励大家,引导同学们互相欣赏。不论哪一种理由,这一刻,她亲身感受到,自己被接纳了。
掌声渐渐停下了,楚天青的心跳还是很快。
这种被认可、被尊重的感觉,真的太好了。她第一次发现,原来和大家一起交流思路,是这么轻松快乐的一件事,并不是她之前想像的那么可怕。
她忽然有些期待未来。某一天,如果她也能站在讲台上,讲解一道难题,迎来全场热烈的掌声,那该有多好?到时候,她一定会给观众鞠躬,作为感谢。
她慢慢坐回了座位上。
接下来,段启言继续讲题。
楚天青总会等着其他同学发言,只有当题目实在太难,大家都沉默下来时,她才会举起手,站起身,把解题思路讲清楚。
下课铃打响了,竞赛班的同学们不由自主看向楚天青,眼神里更多了几分敬佩。
楚天青有些不好意思。她把头低下去,默默收拾书包,这时,旁边一个女生冲她喊了一声:“天才!”
她连忙摇头:“不是的,我不是天才,我只是……平时比较喜欢看书,记忆力也还可以。”
纪明川瞥了她一眼,有些无奈,“只是平时比较喜欢看书?”,这个理由,简直令人发笑。
纪明川不动声色,把草稿纸收好,神情平静地站起身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似的,缓步走向教室门口。
楚天青跟在纪明川身后,与他一同走下楼梯。她还不熟悉竞赛班的同学,只认识纪明川一个人,与他顺路,她感到莫名安心,就连心跳也不再那么剧烈了。
楚天青小声说:“你让我的心跳慢下来了。”
纪明川一怔,转身看她:“什么意思?”
楚天青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解释,只好又重复了一遍:“就是……我站在你身边,心跳会变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