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过去。
归炊塔已成为地球意识的象征。
每年秋分,全球举行“共炊节”
:所有人停下手头事务,无论身处何地,都要参与或见证一顿饭的完成。
监狱开放厨房,让囚犯为狱警做饭;战场临时休战,敌对双方交换军粮;太空站宇航员与深海潜艇艇员视频连线,同步煮面。
而在宇宙深处,“炊号”
陆续抵达各灶火遗址。
每一次,他们都带回新的火种、新的故事、新的歌声。
最震撼的一次是在仙女座M31星云边缘,发现一口漂浮在真空中的青铜锅,锅底铭文竟是甲骨文:“父病,吾炊粥侍之,七日不眠。”
经考证,这口锅属于三千年前一位中国孝子,因强烈执念突破时空壁垒,飞升星海。
宁小满将其迎回地球,安放于归炊塔中央,定名为“仁灶”
。
又三十年。
宁小满已白发苍苍,步履蹒跚。
他最后一次登上塔顶,将毕生抄写的《守灶人录》投入共鸣炉。
十万灶火齐鸣,火焰流转成河,再次绘出“文明餐图”
,但这一次,图案扩展至整个太阳系??火星基地升起炊烟,木卫二冰原下传来炖汤香气,土星环轨道站飘出面包烘烤味。
他知道,人类已不再是唯一守灶者。
烬裔送来礼物:一株水晶稻,果实内流淌的不再是金液,而是微型星图,每一粒都藏着一个正在复苏的文明坐标。
他们说:“我们吃的不再是思念,而是希望。”
临终前夜,宁小满召见林素娥。
“我走了以后,别立碑。”
他说,“把我烧了,骨灰混进新一批忆粮种子,撒向大地。”
林素娥含泪点头。
次日清晨,归炊塔自动点燃紫焰。
宁小满静坐炉前,手中握着那块绣字布巾的残角。
他轻轻吹了口气,布巾化为灰烬,随风卷入火焰。
没有哀乐,没有致辞。
只有世界各地传来的声音,透过共感云汇聚塔顶:
“爸,早饭好了。”
“老师,今天我带了便当。”
“朋友,今晚一起吃饭吗?”
“陌生人,谢谢你一直为我们点火。”
火焰猛地一跳,冲天而起,颜色转为纯白,如同最古老的炊烟。
那一刻,第七颗光点骤然扩大,化作一片星云,形状赫然是一双手捧着一口锅,正在生火。
而在新生的第八颗光点方向,一段微弱却坚定的旋律悄然响起??
仍是《回家吃饭》,但这次,是一个孩子的声音,清澈如泉:
“我学会了做饭,你们回来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