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大明兽医,开局给朱标续命 > 168 敲诈本官许克生以权谋私(第2页)

168 敲诈本官许克生以权谋私(第2页)

“那就斩断它。”董桂花提笔拟令,“即刻拘押恒昌窑行上下七十三人,查封全部窑口;秘密提审李维周,暂不惊动;同时,将密信原件、毒砖样本、账册抄本,封入铁匣,呈送陛下御览。”

朱标犹豫:“若父皇不信呢?”

“他会信。”董桂花语气笃定,“因为这封信上的‘燕’字,用的是永乐年间才启用的私印篆法,而当时朱棣尚为藩王,此印从未公开。能识此印者,唯先帝与近臣。若非内廷流出,便是伪造??而谁敢伪造燕王印记?”

四日后,宫中传来密旨:李维周革职下狱,交都察院会同刑部、大理寺会审;工部尚书引咎请辞;六部凡涉及物料采购者,一律暂停职权三个月,由东宫特派监察组接管。

朝野震动。

有人赞太子雷霆手段,肃清朝纲;也有人whisper私语,谓储君擅权,架空六部。唯有董桂花清楚,这是朱元璋默许的博弈??皇帝老了,但他仍握着天平两端的绳索,任儿子与藩王角力,只为看清谁更能掌控大局。

风波未平,淮安再传急讯:一艘伪装成渔舟的北来船?试图潜渡长江,船上载有二百斤“白霜土”精粉及伪造的工部通关文牒。舵手供认,原计划混入江南某窑厂,冒充官采原料流入供应链。

兵部据此奏请设立“物料溯源司”,专管新政物资从产地到终端的全程追踪,采用“三码合一”制度:每批材料附铁牌编号、火漆印章、医官验讫签条,缺一不可入库。

朱元璋准奏,并亲赐司衙匾额:“明察秋毫”。

至此,新政防线终于从技术层面延伸至制度纵深。

然而,真正的风暴,仍在人心深处酝酿。

第十日黄昏,清扬独自在药室熬制药剂,忽觉身后寒意袭来。转身刹那,一道黑影自窗棂翻入,手中短刃直取咽喉。她本能翻倒案桌,瓷瓶碎裂声中滚向墙角,高呼警哨。

护卫闻声冲入,刺客已纵身欲逃,却被早埋伏于屋脊的弓弩手一箭射中小腿,坠地挣扎。擒获后查验身份,竟是东宫膳房一名杂役,半月前通过礼部推荐入职,经查,该推荐人正是已被捕的礼部主事之兄。

“他们还在试。”董桂花盯着审讯记录,神情冰冷,“哪怕影鸦覆灭、内应落网,他们仍不肯放弃渗透。这不是阴谋,是信仰??一种对混乱与颠覆的狂热信仰。”

“可为什么?”清扬不解,“天下承平日久,百姓盼安,他们为何非要撕裂这一切?”

“因为他们不信‘安’能长久。”董桂花望着窗外暮色,“在他们眼里,仁政是软弱,透明是漏洞,民心是可manipulated的潮水。他们相信,唯有恐惧才能凝聚权力,唯有危机才能成就英雄。而朱棣,正想成为那个‘救世之主’。”

“那我们就让他们看看。”清扬站起身,眼中燃起火焰,“什么是真正的民心所向。”

次日,她联合太医院、惠民药局、女红学堂,发起“百炉入户”行动:挑选一百户贫困人家,免费安装新型过滤炉,每日派医官记录呼吸状况,学子定期回访撰写《暖冬日记》,并在《京报》连载。

仅仅十日,第一批报告出炉:

-咳嗽率下降百分之六十二;

-室内温度平均提升八度;

-每户每月节省柴薪开支达三百文;

-两名原本卧床的老妪恢复行走能力。

更有孩童作画投稿:一间亮堂的小屋,炉火温暖,母亲煮粥,题曰:“我家今冬不冷。”

舆论为之逆转。

街头巷尾议论纷纷:“原来这煤真是好东西,咱们之前被人骗了。”

“听说北边有人不愿咱们过好日子,故意下毒?”

“那岂不是比倭寇还狠?”

民意如江河倒灌,昔日反对之声渐成孤鸣。

第十五日,朱标颁布新政第二阶段纲要:

1。全国设五百座标准化工坊,统一生产蜂窝煤与过滤炉;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