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。我不惧争论,只怕沉默。
……
13。若有一天我成了权威,请记得我曾是个学生。
林昭看过之后,默默添了第十四条,用炭笔写在墙角:
“**别忘了那个替我们燃烧过的人。
**”
没人知道林清婉去了哪里。
有人说她化作了风,每年春日掠过启明洲上空时,桃花开得格外早。
有人说她在某座偏远山村当了私塾先生,白发苍苍,仍坚持亲手批改每一个孩子的作业。
还有人说,她在归墟深处建了一间小屋,墙上挂满了未完成的诗稿,每日煮茶读书,再也不问世事。
但林昭不信这些。
他知道,真正的消失,是连传说都不该存在的。
直到那一天,一个陌生女孩来到书院。
她约莫十三四岁,衣衫朴素,背着一只破旧竹篓,里面装着几本手抄册子。
她不说话,只是把册子放在讲坛上,转身欲走。
林昭叫住了她。
女孩回头,目光清澈如泉。
他忽然怔住??那双眼睛,太像了。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他问。
女孩摇头:“我没有名字。
收留我的老人说,我是在长明灯熄灭那天,从归墟边缘的灰烬里爬出来的。”
林昭心跳骤停。
他颤抖着手翻开那几本册子。
第一本是《启蒙字帖》,笔迹工整,像是初学者所写。
第二本是《十界风物志》,内容详实,引用繁复,甚至夹杂了几段失传的星图语言。
第三本最薄,封面上只有一个词:
**《补遗》**
打开后,只有一页。
上面写着:
>“文非统治之器,乃自由之息。
>灯可灭,火不熄。
>只要有人敢质疑,文明就在生长。
>??补于第十轮回终焉之时”
字迹熟悉得让人心痛。